国外在对孩子成长研究的领域,做了很多持续跟踪多年的实验。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孩子在年幼的时候能够与父母形成一种安全依恋的关系,那么在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期,想表现的比同龄人更加的自信,开放,接纳,朋友也较多,家庭生活也更幸福美满。
这里的安全型依恋,是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实验,对0至1岁的宝宝在八个情景中,进行系统性观察,而进行的分类中的一种。
安全型依恋的宝宝,妈妈在身边的情形中,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以妈妈为安全基地展开探索。当有陌生人来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出对陌生人的友好与开放。虽然在妈妈走后,与陌生人的相处情形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但无压抑情绪。当再一次妈妈回来与妈妈重逢的情形中,安全型依恋的宝宝表示出对妈妈的喜爱并积极主动地与妈妈发生身体上的接触。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能够很好的,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游戏玩耍,在有挑战的项目活动中会表现出更积极主动,能够与老师建立稳定健康的情感联系。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相对于其他孩子能更平稳健康顺利的度过青春期的动荡,更容易在青春期明确清晰完成自我的统一性。也就是更好的能够知道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在未来的社会中会实现怎样的价值?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成人,进入青年期在步入婚姻殿堂生儿育女后,更有可能的与自己的孩子建立安全性依恋。
我们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安全依恋型的宝宝。那么安全依恋型的宝宝是怎样养育出来的呢?
通过对安全型依恋婴儿的照料者(爸爸和妈妈)进行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些照料者往往有如下特征:
对孩子有着高的敏感性
能够与孩子表达积极的情绪
能够与孩子保持同步
能够同孩子有一致性
简单的说就是,孩子在0到1岁阶段,父母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满足,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是经常性的保持着微笑和快乐,并能够通过对孩子的肢体动作和情绪来调节自己的照看方式,在与孩子的互动游戏中常常能够体验到亲子之间的美妙时光。
非常有趣味的故事是,这种照看自己摇篮中孩子的一种敏感性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家族遗传。这种遗传病不是由基因所携带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亲子互动形成的依恋关系,通过心理模式进行传递。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的,改变这个世界的是摇摇篮的手。
绝大部分的人,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都是在重复着自己的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方式。这就是家族中的心理遗传。
能够阻断家族中一些不良心理遗传的方式就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新的观念,并且这些观念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看到此文的人如果能够重视起来在孩子婴儿期与孩子建立起安全性依恋的重要意义,并落实在亲子的互动中,这就是一种开启家族新变化的转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