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皇城与西山梁
话说妙善逃离火海后,逃到了戎丘城上面的一个村子,在一处较为偏僻的窑洞中暂时住了下来。惊慌的心情安定下来后,思想起和她一年多来,和她同甘共苦,处处护着自己,早晚一起参禅诵经的师姐妹因为自己不明不白葬身火海,悲伤万分,她数日不吃不喝,一心打坐诵经超度在火海中逝去的五百僧尼,为她连累的几百位无辜者葬身火海的亡灵赎罪。
就这样过去了一段无人惊扰的日子,只有村子里的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婆婆,在自家放柴火的窑里取东西,发现了妙善在窑洞中打坐诵经,询问之下,得知其遭遇很是同情,交谈中两人都有向善之心,很投缘有相见恨晚之意,为了不被人打扰,同时也为了自身安全,公主请老婆婆为她保密,老婆婆答应守口如瓶,她许诺每天给妙善送一两次吃喝。很快火烧白雀寺的事情过去近两个月,王妃汴氏不知从何处得知,妙善又从火海中逃生,躲在戎丘城一带。继续在妙庄王耳边煽风,说民间百姓传言妙善身上有妖气,五百多僧人都烧死了,为啥她活着?肯定是有问题。庄王虽是挂念在心,但女儿毁婚约,和他誓死对抗,加上王后在都城内派了很多人四处散布谣言,庄王更偏听信王妃的话,就派人上了戎丘城后梁上,寻找到妙善,连哄带骗将妙善接进了王室。
在妙善出家的这些日子里,邻国为了逼着迎娶三公主,一直在边境扰边民,无奈之下,王后和庄王商议要将其强硬性嫁给邻国王子。妙善听后火气更大,大吵一场,局面弄的不好收场,她以强硬的口气答复庄王;宁愿死,今生也不愿婚嫁于任何人,白雀寺因我毁,多少僧尼因我亡于火海,我今生唯在神灵前,清油灯作伴,诵经祈祷火灾中逝去的亡灵,消除自己惹下的罪孽。
父女两人的关系又一次因为出家修行和婚嫁两件事,无法达成合议,彻底破裂的无法挽回。为了给邻国一个答复,也为了顾全王室颜面,妙庄王一怒要处斩女儿。当时金殿武士就押着妙善上了法场,将她绑在一个刑架上,只等午时已到,立马问斩。在这期间庄王也有私心,想让女儿回心转意,嫁给邻国王子,求得边境百姓平安。不料想妙善心意已决,被逼无奈的庄王传下旨意,让监斩官命武士于午时三刻开刀行刑。时辰刚交午时天空中就狂风大作,两个风就刮的天昏地暗,行刑的武士砍向妙善的刀,砍不到她的脖子上,却偏向刑架的铁柱,鬼头刀断成了两截,一连三次,都是这样的结局。监斩官马上就消息传到宫中,庄王命监斩官让武士准备了七尺红绫,以凌迟处死,武士刚把红绫套在妙善脖子上,接着一股超强的狂风从北刮来,风中一只黄斑虎随风而至,一爪子打散绞刑架,一口叼起妙善,随风向南飞奔而去。
八、阴阳山
上次讲述到黄斑猛虎叼起妙善,四爪未曾落地,一口气飞奔上了阴阳山的山顶上,将妙善放在一处既阴凉又通风的一块平坦的草坪上,它跃上旁边的一块石上卧了下来,守护在其身边。原来黄斑虎是天上黄龙真人的坐骑,在妙善受刑时,得真人的授命下界直扑刑场抢走了妙善,到了阴阳山。为了让妙善一心一意修行,真人乘她昏迷中,黄龙真人按照太白金星的吩咐,引着妙善在冥府从一殿到十殿阎罗府细的转了一圈,把人世间的善恶因果报应关系,在十八层地狱中看了过的淋淋尽致。一趟地府走罢,她也心意已决,一心去上大山潜心修行,以善念和慈悲心劝。真人见状,觉得自己的任务也圆满完成,便送三公主原路返回。行不多时,来到一座山上的松柏林之下,此处凉风习习,旁边有一石墙上刻晾风台,台上见有一具似曾相识的女尸,面色红润,侧卧于石上,旁有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头看守。老头见黄龙真人及三公主到来,慌忙上前行礼迎接。真人对三公主道:“你可认识她吗?”三公主瞟了几眼,心里有点怯怕。“好像经常从哪儿见过,但说不上!她是怎么死的?”太白老人道:“此乃公主之身也!”三公主闻之,大惑不懈,忙上前来审视,不料竟被黄龙真人推了一掌,脚下站立不稳,跌倒在了地上。睁眼一看,哪里还有冥府?哪里还有黄龙真人和须发花白的老头?分明是自己躺在松树下的一块草坪上,周围静悄悄的,耳边只有风与松涛的吼声,她才觉得刚才竟是一梦。这便是民间盛传的妙善阴阳山游地狱,该山上庙宇中的十殿庙和晾风台、韦陀菩萨庙和卧虎岩等景点的地名的来历,都与《观音故事》密不可分。
九、梳妆石(楼)
话说妙善在阴阳山还阳后,受黄龙真人点化,前往大香山修炼佛道。第二天早晨天亮时分,妙善已走到了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溪水潺潺、清亮,她这会走的有点口渴,于是她跪在河边,双手撑地,头伸向溪水中美美地喝了个够。当妙善准备起来时,从水中看见自己头发松乱,脸上也觉得紧巴巴的,很不舒适。这时该梳梳头,洗把脸了,她在河边把脸洗过后,准备要梳头了,人也走的有点累,寻块平一点地方坐下梳头,同时也能歇息一下,她转身看了看周围,见离自已不远处有一大块石头,表面很平整。走到那石头前,爬了上去,在那石头上坐了下来,伸手从头上取下发簪结,掏出木梳开始梳头,从头顶往下梳了几下。由于在昨天以前她昏迷了好几天,没有梳头,头发压了几天,一块发毡,此刻咋都梳不开了,这可咋办?妙善下了石头顺河上去,朝前面的一个村庄走去,在村边见有一位老婆婆,问过老人后,就向老婆婆讨要一点点清油,摸在梳子上便于能梳开头发。
老婆婆听完妙善的话后,说;姑娘好俊啊!头发乱糟糟的是不好看,爱美是姑娘娃应有的,走我给你找点清油去,老婆婆领着妙善朝自已家走去。进了屋里老婆婆给妙善倒了碗水,让坐在炕沿边喝水,老人到厨房找油去了,不多一会她颤颤巍巍地拿来了一个油当子,揭开盖子给妙善倒油,油当子在老婆婆手中倒立了好多时间,却没见一丁点油下来,老人又摇了几下,由于老了头昏眼花,把老人给摇晕了,身体又没定力,踉跄一步连人带油当子靠在墙角上了,这一下人倒好的,可油当子口边被碰落了一块三角口。老婆婆见油当子口碰掉了一个三角口子,一时间也愣住了,妙善见状忙安慰老人,说:好的,既然碰坏了,也是为我碰的,我去想法子补好。她起身到院子里找东西修补油当当,找来找去,就是没一个合适的东西,见窗子外面的墙台上放着一个铁的圆圈,妙善拿起来试比了一下,觉得差不多能把油当子口圈住,就拿着它进屋问老婆婆:老人家,这个铁圈儿是干啥用的?我准备修补油当子用可以吗?(妙善在皇宫中长大,对农家用的器具没见过)老人解释说:这是农家安锄和锹时,给柄把头梳箍柄头的铁束头,你尽管用。妙善又向老人讨要来做鞋用的麻丝,开始修补油当子了;只见她把铁束圈套在油当子口上,找来那片碎片,对好口子,用麻丝缠了起来,几下子就搞好了。试了一下还挺紧固,就交给了老人。
老人见妙善修补好了油当子,十分高兴,说道:姑娘真不好意思,打扰了你赶路的时间了,只是你的头还没梳啊!现在家里没有一点油了,可屋外架子上的油料一下子变不成油的。妙善到门口看一下院边架上的油料便说;老人家,好的,有料就有油。她走到架子下,顺手搒了一把油籽,双手擦了几下,只见满手是油,接着往头上一摸,一会儿就把头给梳的溜光,溜光的。老婆婆看的呆住了,口中自言道:一点油菜籽这么多油啦!这哪是人,是神仙啊!待她从惊奇中过来时,妙善已和她辞别后,向香山方向走的好远了。妙善在香山修成菩萨后,铁鼓坪的后人在村边的一个小山岭上修建了梳妆楼,以示纪念和崇敬妙善。妙善公主修行成仙佛后,当地人深感观音菩萨与这里有缘,并以绑箍油当子的奇妙方法,所以,将这里命名"铁箍(瓶)坪”。因为有观音圣迹留在该地,至今据说铁鼓坪地里出产的菜籽和胡麻的出油量,在西礼两县任何一个地方要高得多。
十、小香山采药驱瘟疫
三公主在铁古坪老奶奶家吃了点早点,把自己打扮拾掇了一下,迎着晨风,一路向南走去,沿途经上鱼山,下官峡,茅林密布的二三十里路上无有人烟。她感觉到任何一个山坡或小沟中钻出一只野兽,害怕极了,由于她一心只为修行,度化迷茫名利的众生,将一切的恐惧与孤独抛于脑后,继续前行,争取早日上大山修行。终于在晌午以过时分,才看见前面一村庄,袅烟飘绕,鸡鸣狗叫,这时才放下一颗紧张的心,向村庄走去,折来拐去几个湾湾,看起来近在眼前的路,走了好一阵子才看到村庄。刚进村子就听到一妇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哭的很是悲凉,凄惨。妙善循着声音走进一户农家小院,到了里屋,只见一位老奶奶愁眉不展的怀抱一约三岁孩童,孩子脸色一片蜡黄,有气无力的躺在奶奶怀里,一劳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妇,脸上还挂着泪珠,她问过症状,又把孩子过脉搏,确诊为一种传染性的瘟疫,和一老一少两妇人详谈之后得知:小香山一带新近有一种瘟疫传播的很快,一个村子只要发现一例,不出三五天时间,整个村庄一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儿童大多数得上这个病,而且又是反复无常的发作。此地距离大村庄远,缺医少药,孩子染上病毒,没有一个真正治疗的好药方,家家凭农村人传下的小单方自己配药,如无效果,只有眼睁睁看着等死。妙善询问这家主人:附近有没有药铺,主人回答只能去都城抓药,往返五十多里的路途,实在是远水不解近渴。见此情景,她向两人了解一下山里的情况后,不顾远行疲劳,向主人要了个背篓和挖镢,一人上山去采草药。临近黄昏,妙善已采了满满的一背篓中草药,准备熬制汤药的器具和柴火,在十分清静的小香山上,一个人一整夜不停熬制。终于在拂晓前把所有的草药熬成汤汁,她分发给患病的孩子们,让他(她)们早喝早康复。四五天来妙善早上起来吃点早饭,就上山采药,手上脸上被棘条刮破了,脚被磨破,她顾不上这些,一心只想扼制住瘟疫的传播,让孩子们早日康复。晚上她不顾白天翻山越岭采药的劳累,连夜取水熬药到后半夜。山脚下有一眼泉水足有砂罐口粗,水质清澈透明,泉水源头来自大香山,泉水冲饮药剂,效果绝佳,各家各户的大人在妙善跟前领上药,下山路过带些泉水,两者相配,救治了所有患瘟疫的儿童。传说这眼泉水就是观音菩萨的净水瓶中的水,喝上能治百病。
一连四五天,妙善把在小香山熬制的草药汁分发给各家各户,经过妙善的努力,终于把一场传染性瘟疫,给控制住了,孩子们又象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刘沟村方圆二十里的百姓后来为纪念三公主,在大香山羽化成佛后,也在小香山修了一座观音庙,以让他们的世世代代拜祭妙善,永远铭记她救苦救难的恩德。
十一、大香山修行
妙善辞别小香山,走出河口村地界,从小地沟进沟,沿途拐来弯去朝西向香山主峰走去,这个方向就是上大香山一条近路,一位当地人为答谢妙善,充当引路人把她带进沟的。沿途灌林丛草密布,有一点小道,还是当地人跑山砍柴人踏出来的。走了半个多时辰就上了一个山梁,远远能看见山上庙堂,带路的老乡给妙善详细介绍了前面走的方向,这才与她挥手道别返回小香山。
走了约半时辰,妙善终于到了地方,眼前破旧不堪的两座庙宇,靠崖有间茅草盖的僧房,有一老道婆住在其中。公主进了草屋,给老人作揖行礼后,坐下来了解了一下山上的情况,拾掇了一下自己休息的地方,转身去了老母殿,跪在地上表决了自己的宏愿:先以医术救治百姓病痛,再以经文内容感应天下百姓之灵魂,求得世界大同,人人和谐相融。先把修部分庙宇修膳一番,再边修行,边向周边群众讲经说法,劝人弃恶从善,以德报怨,孝顺高堂父母,利用自己学到的医术,去拯救病苦的百姓。
在香山上的前三四年里,她带领山下群众修膳了老母殿、僧房,利用闲余时间为为周边群众义诊,免费给困难群众治病,调解山下村庄的邻里纠纷,度化一些为恶不做者,不忠不义、不忠不孝者、拐卖坑骗者等,把以善化恶,以德报怨的慈悲心,种在了大部分人的心灵深处。在香山百里范围,无论出诊看病、调解劝善,随叫随到,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从来没有推脱过。还在殿后面的山洞中,设立了经堂,每月逢五、逢十,山下信众上山听妙善讲解道家《道德经》和儒家《孝经》,还把大香山的正庙会期定在每年四月初八。在她的感染下,香山周围的乡村风气改变很多,这一带乡村中孝行成风,社会民风淳朴和谐。
十二、舍手眼孝感天地
大香山原名蓬山,位于西和和礼县的交界处,是陇南境内有名的一个风景名胜区,是妙善公主修炼和羽化成仙的地方。妙善以孝成佛菩萨后,据传说有一年的二月十九日夜子时,在菩萨殿前香炉中,寺观观主亲自点燃的一柱香,烟直上天际,香的火光照亮了周围的大片天空,据说山下有很多的村民在这天夜里看到了这个场景。大家都认为是观音显灵,才出现了这样的异象。后来当地人觉得蓬山这个名字也不好听,于是,根据那柱香燃烧时的情景,人们从此将它改名香山,当地人习称大香山或大山上。
因妙庄王当年听信奸佞谗言,一怒火烧白雀寺,诺大的一座寺庙被一场大火焚之一尽,教五百僧尼葬身火海。白雀寺被火烧后,被烧死的五百僧尼冤魂不散,阳寿未尽,突发横祸,她们三年五载又不能超生,过不了奈何桥,在桥这边受罪,大家都不甘心于就这样死去,商量好一起去找妙庄王报仇。
妙庄王被五百冤魂缠着不放,全身便生出了五百颗毒疮。太医百药无效,于是出榜文招天下名医治疗。黄龙真人知道妙庄王病症危急,念他火烧白雀寺致多少人葬身火海,是受奸人迷惑,犯下弥天了大错。但他与邻国联姻的本意,还是为了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理应救治,下界后就变化为一民间游医,在大街上扯了榜文,进宫去为妙庄王诊治。他"四诊”之后,出来对大臣和御医们说道:“此恶疮是火毯疮,为火烧白雀寺烧死的五百冤魂报复所致。要得治好,非得亲人的手和眼做药引,方可治愈!”
妙庄王听说要用亲人手眼治病,十分为难,不忍女儿们自残治愈自己,但是他也无法可想,于是就试探着劝妙元公主舍手眼,但说死说活她也不愿意。妙庄王又向妙因公主去讨手眼,讲了好多条件她理也不理。后来有人提议叫他到香山去向妙善公主要手眼,他又感觉到自己无脸向三女儿提如此苛刻的要求,便派人捎信说自己病重,要求见她最后一面。
妙善闻听父王病情十分严重,而且又药方子可治,必须要亲人的手眼做药引子,她想到为人子女,发身于父母,父母为子女不计苦难,孝顺父母理所应当。她着急的一夜未眠,夘时便起床了,为了进宫后方便,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苦行僧的样子下了香山。来到了宫里,向伺候庄王的人说明来意。尔后,从身上取出刀子,便毫不迟疑地提起刀,砍了自己一只手,又剜了一只眼珠,让宫中御医捧盘端到庄王床前,遵照真人临走时的吩咐,用妙善公主的断手在妙庄王恶疮上抹了三遍,又用眼珠在全身滚了三遍,以此方法用了三次,三天后恶疮全部结痂,不久便全好了。 御医和宫内人在打问和寻找舍了手眼的苦行僧时,她已被真人接上,两人飘然离宫上了香山。
妙庄王的病痊愈以后,四下打听,最终得知是三女儿救了自己,深感女儿妙善不记前仇,舍手舍眼搭救了自己的性命,准备择日带领家眷和大臣去到香山看望妙善,因当时西峪国与邻国两国边境上,双方磨擦不断,稍有不慎,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挑起战端。为了调解和处理好边境纠纷,让两国百姓免遭战祸之苦,他推迟了上香山的日期。
第二年三月前,妙庄王与王后携带家人和大臣们上了香山,进得寺观中,寻找不见女儿的人,只见她的神像己端坐正殿,画匠们在抹最后的光泥,而塑像,唯独缺少了一只手和眼。正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大臣连忙禀道:“王,殿上坐的正是你的三女儿妙善公主,她为你治病舍去手眼后,在大香山为救一只受伤白兔时,不幸失足坠入舍身崖,羽化成仙,最终修成正果,已位列佛祖莲下四大菩萨首座。妙庄王一听恍然大悟,向妙善公主的遗像说道:“我的好女儿呀!你为父王舍去了一只手和一只眼,父王今天就请画匠师傅,给你添手添眼"谁知庄王吩咐画匠时,画匠正忙着,听岔声为千手千眼,塑成了千手 千眼的观音像。当年九月十九日,在妙善舍身日,也是为她塑像开光的日子。妙庄王一家在众侍卫的护卫下,又上了香山,见画匠将妙善塑成了千手千眼,眼见塑像颜料等全部上好,再也无法修改塑身,于是他在塑像前封到:既然把你塑成千手千眼,愿你有千万个化身,到处救苦救难,护佑天下百姓清泰平安。
从此以后,香山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灵验之名名扬海内外,求拜者络绎不绝,大香山庙宇的香火千百年来一直旺盛,她舍己救父的孝道精神在人间广为传颂。妙善的孝顺举止同样也感动了儒释道三教,最终以孝道入佛,位列佛祖座下四大菩萨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