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他“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会保持操守,保持廉洁意识,世俗中的物质利益,一定不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所特别看重的。
我们学校的校训“厚德、博学、求是、创新”,为我们同学提供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准则,在我们浑浑噩噩、迷迷茫茫之时,指引我们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靠拢。知识具备了深度和广度后,人的品格才有望突破狭隘的空间。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过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大意是说: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有现代哲人曾经说,如何才能让自己这一生过得好?上者要大彻大悟,下者要没心没肺。
没心没肺,凡事都无所谓,自然就不会太在意是非得失。大彻大悟,就是人在那一刻已经看透了空间中的一切,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去追求了。
苏轼和王巩是好朋友,王巩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身边的家奴歌女纷纷离去,只有柔奴陪他拔山涉水,一直照顾有加,王巩因此神色焕发、性情更为豁达。召回后,苏轼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说的多好,无欲则刚。有欲望不好吗?好!有大欲则刚强。
可惜世间的人,绝大多数都被物役被情牵,学习阶段只想考取功名,为官后只想收敛钱财,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没有站在一个更高视角来看人生。要知道追求吃饱吃好是低等级动物也在尽力做的事。
大儒王阳明曾经有一件事情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大概在十三岁的时候,王阳明还是守仁同学,有一天老师问大家的理想,就像现在小学老师经常用的套路。当时有的同学说想做大官,有的说想挣大钱,也有的说想娶邻居小花,等等。守仁小同学和别人不一样,他说他的理想是做圣人。
王阳明同学的起点已经高过其他同学一个珠穆朗玛峰,其他同学穷其一生所看到和追求的也不过是高官、厚禄、美食、美女而已,眼界只看到这里,寒窗苦读的全部目的就是追求金榜题名后的飞黄腾达,境界必然无法超越于自己的眼界,为了高官厚禄出将入相后难免处心积虑、不择手段获取财富地位。
同样参加了科举考试,王阳明同学并不仅仅为了做官而做官,王明阳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成为圣人,不役于外物,不困于心,中进士当官后被贬贵州龙场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龙场悟道。得到赏识升迁后,指挥大军绞灭盗贼、叛乱,功成名就后立院讲学,后又总督两广,达到了人生辉煌的巅峰。
每一种经历都是上天的美意,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哪怕残缺多了,也是上帝贪恋你的美好。
一个人越学习,就越会发觉自己的无知,我们糊里糊涂走过了小学、初中、高中,来到大学真的就是学业的尽头吗?寒窗苦读十余载真的只是为了社会功用论吗?财富的享乐有尽头,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无止境,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会超脱于世俗功利的人生目标。古今中外的哲人贤士,有贫有富,但几乎都视金钱如粪土,心中有着自己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去贪图于一己之私利?
我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一定会不时被迷茫困顿所笼罩,王阳明在尚未创建自己学说之前,为了体认“格物致知”的感觉,王阳明决定亲自一试,他对着庭院里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结果却一无所获,最终还大病了一场,善未易明,理未易察,可见大儒也会走一些弯路,寻常凡夫俗子经历曲折在所难免。
老先生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其实每个时代都少不了有人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记得有人形容当下“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此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没有什么遗憾了,还需要什么言语呢。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在这个浑沌的世界里澄明地活着,认得心田要妙,咄回世俗贪婪。
(大学生征文比赛,鄙人又假冒大学生拼凑了几个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