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专注力,希望他们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希望他们做作业的时候就认真做作业等等,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认真一些。
在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反思过没有,我们自己能否认真做事呢?
在昨晚的读书会上,我与各位老师们分享了近段时间自己的心得。近段时间在老母亲脑梗不断加剧的同时,父亲的身体也因重疾恶化而急速下滑,需要腾出较多的精力去照顾;儿子进入毕业班,即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选拔,而老公却在两个月前调至工地,家里家外全由我一人料理;单位上近段时间面临着一系列的重要改革,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且难度大;自己的学习尽管较前些时间相比已经放慢了脚步,但绝不能停步,否则便会出现“破窗效应”一时的停歇也许会导致永久的停顿,尽管慢,但要坚持。
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我在分享中仍然保持了积极正向的心态。当我谈到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事件上、面对不同的群体就会有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唯有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才不会被纷繁的事件所扰,才能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立即得到了诸多老师们的一致认同。
只要迈进单位大院,便把自己完全定位在一位“职员”的角色,工作时除了接打电话,其他时间尽可能不去翻看手机,专注到每一项工作中,保持工作的质效;当下班回到家,换上家居行装后,立即转入到“家庭主妇”和“妈妈”的角色,柴米油盐酱醋茶,餐餐变着花样做点可口饭菜,尽管多数时间只有和儿子两人在家,但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打造和睦的亲子关系是必须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便是“女儿”,面对老弱病残的父母双亲,想老人之所想,物资生活上尽力多供给一些,身体照料上尽力多付出一些劳力。
欲使自己能把各方打理好,保持平静的心态,且不致于让自己太累,最好的方法便是不断给自己暗示:我此时是某某角色,我当下的任务是要把这个角色做好。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便让自己有了心理预期,有了这个预期,便能以较好的心态、专注的态度来应对当下的角色,并做好当下这个角色所要面对的事情。
如果身处某一角色而心里老惦记着另一个角色要面临的任务,便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安或焦虑,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做好,结果还把自己整得很累。
只有专注于当下的角色,方能让自己在忙碌的人生节奏中不乱方寸而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