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个朋友找不到人代高中课,临时找了我替她。其实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讲过课了,尤其是没有讲大班课了,但是难以推却,于是精心备课以后,走上了讲台。
上课的内容是《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的名篇。我回看了其他老师讲古文的讲义,发现基本上就是逐段把一些重要字词的释义、段落中的重点句式梳理一遍,然后添加一点历史故事作为花絮。回想之前教高中语文的过程,发现即使字词、句式都梳理清楚了,孩子们还是不能太读懂古文,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古文的语感。于是,在这次课中,我没有给全文翻译,只给了注释,但是在课上我不讲注释。而是教给他们大声诵读,寻找句子内在的断句点以理清楚句子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强调让孩子们尽量不依赖注释,除非诵读了几遍,依旧不明白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痛苦地发现,这些高中的孩子们,根本不愿意诵读,让他们读都是哼哼唧唧的,几乎听不到声音。于是,我大声领读示范,让他们模仿读。无效,依旧是哼哼唧唧。没办法,我只能不停敦促,鼓励那些声音稍微大一点的同学。通读了几遍以后,再一段一段请同学来诵读,然后讲解文章内容。诵读的声音尽管很小,但是几遍诵读下来了以后,文章的意思大部分都是能懂的,尽管不是那么精确。孩子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也发现意思越来越清晰了。
诵读,其实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尤其是古汉语。我们的古汉语,讲究节奏感、韵律感,讲究句式、讲究押韵,诵读起来是非常好的。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这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手段,已经消失殆尽了,越往高年级走越是如此。缺少了诵读,就缺少了那种感受语言美的机会,也渐渐地让我们不会朗诵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何时会重拾诵读这个法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