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并不算厚的书《爱的艺术》读完。其实我并没有花整块的时间去读这本书,因为薄方便携带,经常放在包里在去奥森的地铁上看的。读完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1.整本书的内容偏理论性一些,看目录感觉有点像一篇论文。不像战后欧洲史一样前后可以连接贯穿。毕竟作者艾·弗洛姆是做学术研究的,当然他也有实践。最好的实践就是他一生对四任妻子尤其是后两位的关爱,更让人信服他把他的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整书下来还是有很多金句的,比如“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等。
2.该书让人对“爱”这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原来爱不只是我们过去现在曾经为之疯狂的男女之爱,还有博爱、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对自我的爱、对信仰的爱、对陌生事物的爱、对万事万物的爱。有了这些,在意识里会对爱理解的更宽阔不再那么狭隘。
3.今天在网上看到四川凉山彝族格斗孤儿被遣送回家痛哭不愿离去的报道,心里很难过,跟着他们哭。后来在想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去,暂且不去讨论他们是否被人利用去参加比赛赚钱。因为他们在这里有爱他们的人,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梦想有生活,有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老师教练陪伴他们成长。回去以后面对的也只有贫穷和未知的迷茫。
4.前两天和一个以前做测试的朋友聊天,之前没怎么说过话,大家聊起近况,才发现跟他沟通特别困难,他从来不曾相信过任何人,哪怕是认识了很久的人。最后实在聊不下去了,我提出了这个疑问。他说,宋珊你知道吗,我前段时间去看心理医生了。我挺震惊的,以前看着也挺正常的,便问,你怎么了为什么要去看心理医生呢?他说那天刮风,我害怕。天,一个男生,害怕刮风。我问医生诊断结果是什么呢?他说洁癖+没有安全感。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确实严重影响了他的人际交往。后来再联系他的家庭背景,是可以理解的。他的父亲年纪很大70多岁,母亲早年得病去世,哥哥弟弟都已经结婚。说白了他就像一个孤儿一样一个人生活工作。除了已经离开的母亲,和无能为力的父亲,没有人给过他切实的爱,所以他从来不愿去付出信任和爱对任何人。
5.今天上午又看到一篇文章关于北大新生四成有厌世的情绪,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很不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甚至去自杀。再想会发现其实在这些孩子心里,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感受体验过爱。如果心里有爱,怎么忍心去轻生,有没有想过深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办?诗和远方都不愿再去追求了吗?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都不想再去看一看吗?这和教育有很大关系,也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有关。
6.每个人在离开父母之后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带着一颗独立的灵魂存在于这个世上。能让我们对身边的人对这个世界有牵挂不舍留恋的除了爱,别无其他。一个心中无爱的人是没有灵魂的,甚至比一个思想不受控制的人更可怕。遇到困难问题很正常,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为什么要选择轻生呢?好不容易投胎来这世上走一回,风景还没看够,还没爱够,怎么就能走呢?
学会爱,付出爱,也许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愿你心怀大爱,无畏无惧,了无遗憾,行走世间!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