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会给孩子制造这么多的压力呢?
著名心理学专家徐浩渊博士认为,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尤其是母亲,她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是否能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她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父母转嫁焦虑的几种形式:
第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第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第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第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蒙特梭利曾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即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转嫁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让孩子按照“设计的路线”发展,父母看似如愿以偿了,可是对孩子而言,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第二, 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
第三, 令孩子形成外在的评价系统。
家长会因为焦虑而不舒服,转嫁焦虑对孩子的危害也很大,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双输”的局面呢?
1、给孩子空间。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成长的需求,要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给予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自己选择的权利,培养孩子完整、独立的人格。
2、自我成长。
父母与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如花时间自我成长,如此才不会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慌和巨大的焦虑感。
3、进化爱的方式。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父母表现爱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牺牲自己的物质,去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如今,物质条件已经处在了次要地位,父母应进化爱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父母感到着急的时候,不妨这样问问自己:“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为了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症”,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1、不要只根据孩子成绩的好坏奖罚孩子。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喜悦,不用刻意给予奖励。相反,如果奖励过于频繁,将会夺走孩子内在的喜悦。
2、孩子考砸了,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父母要改变衡量孩子的标准,避免考得好,就对孩子和颜悦色,考砸了就冷眼以对的情况。
3、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不要把取得好的成绩当成孩子唯一的任务,而忽略了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
4、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要让孩子体验多种快乐,而不是只去追求高分带来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