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独立报道该奖励吗?
为了鼓励大学生开学独立报道,某大学特设“独立新生奖”,一时产生热议。
部分人认为,现在的00后们都是蜜罐里长大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借着上大学的名义,开始独立。
而大部分家长则认为孩子第一次出远门,送一送没有错;开学带东西多、学费多,坐火车或者飞机,人生地不熟,怕路上碰到小偷;家长去了也是想借机会去看看孩子未来学习生活的地方,也去熟悉熟悉。部分新生认为这是带父母旅游的一次绝佳机会。
我认为这一行为并不值得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奖项来鼓励。
“独立新生奖”的初衷是好的,鼓励学生的自立。但其疏忽了教育的不确定性,教育并不是完全标准化的,因为受教的对象有各自的成长轨迹和心理状态。
如果打着教育和独立的旗号,未免太过于小题大做。
想起我的上大学经历。我是08年上大学,对,我是独自一个人,从那个四五线小城来到省城,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出生地。大学四年,我的父母没有来过一次我的大学。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认为我的父母太过大意,或者认为我很独立。
但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惊讶的,都是顺其自然。
从成长轨迹来看,我从初一开始住宿,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私立学校,一个月回一次家,我有自己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
我来自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出身,唯有办事或过年备置年货的时候会进城,大部分时候我是跟我母亲进城,而她是路痴,需要我的帮助的,因此我从小练就了方位的超敏感度,任何走过的路只一遍就会记住。所以,出远门,父母不会担心我走丢。
从心里状态来看,我妈说我从小特别特别省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喜欢依赖别人。
初中我妈来过两次我的学校,一次是第一次开学,一次是开家长会,因为学习不错,之后的家长会甚至不来了。可能最让你不可思议的是,中考我也是唯一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自己去别的学校考试,考完坐公交回自己的学校午睡,自己定闹钟,再坐公交参加下午的考试。高中父母也是来过两次学校,一次开学,一次家长会,不过印象中高考我母亲来接送我了。
印象里是初二开始,我母亲没有再给我买过衣服或者孩儿面擦脸油之类的生活用品,我喜欢自己搞定,而且很享受其中。生活费有限,我会合理支配。从小养成了正确的消费观以及对金钱的支配力(其实是因为穷)。
诺,你看,从成长轨迹和心理状态来看,我独自上大学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但是对于很多新生来说,独自坐车,独立办理开学手续未尝不可,这一技能完全可以做的很完美。
但是,教育千万种,成长亦是千千万,父母的陪伴也是成长的一部分。父母的“缺席”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我的朋友,博哥,他的儿子今年上大学,从太原到吉林,博哥一家三口顺便在吉林来了个七天游。
博哥热爱生活,平时就爱朋友圈晒他做的美食,晒博嫂,晒小博。这次去了吉林更是各种角度晒,随文都是“看我儿子未来几年睡觉的床”、“看我儿子的室友们”、“看我儿子军训减肥记”……这样的父亲永远是儿子的大伙伴,这样的家庭模式也是千万种之一 。
所以啊,家庭千千万,教育千万种,“开学报道”随心就好,鼓励的煽动性并不可取。
大学生报道这件小事,也只是人生大道上的一隅,独立与否,成长与否,他不需要去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