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叫“x胜男”,一看名字你就知道,这是个女孩。
那还是计划生育时代,也是重男轻女的时代,如果家里生了一个女孩,有的父母就会给女儿取名“胜男”,“若男”之类。
有些是因为没有生到男孩,取这样的名字自我安慰,有些则是希望女儿比男孩更有出息,寄托一份殷切的希望。
很幸运,我这个同学的父母是后者。
尤其是她爸爸,把她当男孩养,并不要求她文静秀气,而是希望她胆大潇洒。
还记得有一次放学后,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去她家里玩,她很热心地把自己所有好玩的东西都搬出来,
我们如饥似渴地一顿翻找,拿到自己喜欢的就开玩了。
玩到嗨时把她家里弄得一团糟,她爸爸看到一点不介意,还爽朗地笑起来,“你们玩,你们玩,小孩就该这么玩,哈哈哈。”
我们当时都很惊讶,觉得这位爸爸真是好,一点不严肃,还很大度。
我那同学说,她爸爸一直允许她淘气调皮,只要不是很出格,都不会说她。
而她的性格确实像很多男孩子一样,开朗阳光,机智调皮,还是个运动健将。
上初中后,我们不同校了,初一、初二的寒暑假我们还一起玩过几回,知道她一如既往地爱运动,成绩也好。
后来联系慢慢少了,只是从其他同学那听说她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接着考上了重点大学……
这也并不出乎我们所料,相信她现在也生活得很好。
我这个同学也没有非常了不得的地方,之所以提起她,是因为我读到心理学里的“罗森塔尔效应”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她的名字,她的性格,她父母给我留下的印象,都让我觉得是这个效应在她身上起了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发生在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
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
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
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
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
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开朗,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
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
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
是老师们通过日常互动中的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
补充一个背景。
在做这个实验前,罗森塔尔先拿小白鼠做过实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组和B组,
先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
接着告诉B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两组老鼠做穿越迷宫测验,
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表现显然比B组老鼠要好。
看完学校的实验和小白鼠的实验,你会发现,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这里面的原理可以用观察者效应来解释:
校长和老师相信了“权威性谎言”,也就相信那些学生是更有前途的,
他们对这些孩子更有信心,于是在日常的沟通中就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更好的态度。
这些正能量自然就产生正面的影响。
最后这些孩子果然成了更优秀的人,这也就实现了校长和老师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叫自我实现预言)。
什么是自证预言?
通俗地说,就是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随便举个栗子,
一早出门,下楼梯时你不小心摔了一跤,你觉得今天会是倒霉的一天。
于是心情糟糕,而糟糕的心情又会影响你的言行举止,改变你的行为,
这就诱发了更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于是你的行动就验证了“倒霉的一天”这个预言。
这个栗子里的预言是消极的,罗森塔尔效应的预言是积极的。
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是权威的期待发挥了力量。
什么是权威?
就是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那一方。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作用会非常显著。
比如我那个小学同学,从她的名字里就可以看到父母对她的期待,而她的父母又真的把她当男孩养,给她自由,
相信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重点培养”行为,最终让她“胜过了男孩”。
所以,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发出了什么样的预言,对他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
有人说,孩子如果能从父母那里获得5000次夸奖,那么他就能获得自信。
但在罗森塔尔的实验里,老师并不是通过言语影响的学生,而是打心眼里认为那些孩子与众不同,
这种态度、情绪和潜意识的影响,远远的胜过语言。
我们常说要培养自信的孩子,其实,父母最初对孩子的积极期待,会让孩子拥有基本的自信。
自信,也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
因为这样的自信,孩子常常能在关键时候爆发出力量来,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以印证自己心中的信念。
这份自我实现预言,或者说自我期待,本源上是来自父母这个权威的。
父母对孩子的这份相信,内化到孩子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会知道,我们那些所谓的“我的想法”、“我的认识”、“我的自我感知”,
其实很少是单纯地来自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往往是来自权威的影响,特别是父母这样的生命最初的权威,给我们的。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形成了自己的认知。
因为自证预言的心理机制,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
这就是权威期待的力量。
所以,我能想到的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
寄予一份积极的期待,并信任他,让信任产生正面的观察者效应,
让孩子在被信任中获得自信,继而实现他心中的预言,也就是我们最初的那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