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禹圭蟾宫曲题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烟遮,一半儿云埋。
赵禹圭,生卒年不详,字天赐,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曾出任过镇江府判。散曲作品现存小令七首。明代朱权评论其曲“如秋水芙蕖”。
鉴赏:金山为江南名胜,在今江苏镇江西北,本在长江中,清末江沙淤积,始与南岸相连。山上有洞泉寺塔等名胜,其中以金山寺最为壮观。一是建于长江江心;二是依山而筑、随山势而升。这就是金山寺的独特的风格所在。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登临此寺,即景抒怀。这首散曲写的就是作者登上金山寺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并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作者曾作过镇江府判,对镇江一带的风光山水颇为熟悉。作者没有孤立地就山写山,就寺写寺,而是紧紧抓住山立江水中的特征来写。
金山寺倒映江中,山与水连在一起,楼台上下相互映照。山在水中,水在山上,宛若一派仙境。金山寺因此而为人所赞叹。
曲子起始的前六句就紧紧围绕着金山寺的这两个特征而下笔。曲子从长江的广阔浩瀚写起,又描写了山岩,然后又从山岩写到了寺院的楼台高阁。这样由此及彼,由低到高,呈层层波及、步步高升之感。紧接着作者又以“山水相连,楼台上下”两句相接,从综观上突出了金山寺的这一特点。“天与安排”,即金山寺有巧夺天工之意味。这不仅是对前面文字的总结,也是作者对眼前出现的奇异景象的赞美和叹服,从而又进一步引出下文壮游的豪兴。“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这七、八两句对仗工整,将作者喝酒赋诗的豪情与周围的环境和氛围相交织,把作者的痴迷与狂喜和金山寺的非常魅力互作因果,使情景交融而出。曲子最后写登山所见。两个“一半儿”既回应了前句“云山”之意,又表明了游兴浓烈而致不知不觉已到黄昏,金山寺被烟云笼罩的情景。至此处,作者始由使人忘我的美景中转回现实,感情也从豪壮而转为悲凉。这骤然的转变是整首曲子的情调开阖回荡,回味无穷。作者不是登临金山,只是乘船经过,因此能够远眺,能够纵览,能够从浩浩长江的广阔背景上,从山与水、山与云、山水与楼台的种种关系上写出金山景色的诗情画意,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情的感染。因此能将这首《题金山寺》写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曲为散曲中写景的名篇,文字流畅,音韵优美,意境空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