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束缚》读书心得第2周,知识点挺多的。
宝蕊老师在书中描述了人的八大需求、人的八阶段发展和四种依附关系的形态;
对什么是大人什么是小孩的描述也很精彩,很多人看似大人,实际上只是小孩,表面上做着大人的事情,实际上为了弥补小时候的创伤;
提出大人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彼此尊重,而很多时候孩子恰恰是需要我们大人去学习的对象。
理清了四种赞美的方式,这里尤其触动我。
从小到大感觉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赞美还真不少,但现在疏通开来才发现这些赞美偏偏是有毒的。
因为那些赞美,是结果导向的,并不是肯定我内在的特质。
例如经常被夸成绩好啊,排第一第二呀,而这可能直接导致了我:只想做那些短期内能出结果的,并且结果让人满意的活儿。
那些需要费工夫,下狠力去钻研,但不一定有结果的事情,我会害怕,不敢去做。
最记得高中数学考试最后一道题,我通常都是直接放弃的,而保留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前面的题,保证能拿到130分以上,这样我才能有比较好的排名,老师、大人才会觉得我很棒。
以前会觉得这是挺好的策略,事实上这种畏难、只求结果不享受过程的处事方式,挺阻碍我的发展。
另外,我也很依赖别人的肯定,尤其是父母的肯定。
这两点已经被识别,剩下的就是一点一点地去突破,一点一点地增加内在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了。
在尊重这一节里,提到一个家庭对一个人不尊重的体现: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一切,父母没有任何支持分享时,会形成自我的不尊重。
我看到这倒吸了一口凉气。就像我目前所经历的,自从银行辞职转型做幼儿教育,到最近两周和爸妈频繁讨论是否要搬去黄埔贝德。我感受到的是,整个过程并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任何支持和肯定。当然这是心理上的感受,实际上他们帮我带娃已经是最大的支持了。
我也能明白他们的用苦良心,因为他们不确定我正在从事的能改善我的生活,或者说在经济上能够带来多大的帮助。
因此他们会非常担忧我。我之所以受他们影响,也是因为我自己稳定感不足,他们的担忧,正是我的担忧。
但是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个阶段其实是突破过去一直不敢去突破的难题:短期内出不了好的效果,花了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有物质上的收获。
我知道自己在努力突破,这过程中容许还有不坚定的时候吧,起码我已经一点一点地在往前迈进了。来自内在的稳定感也越来越多了。
反正,鼓起勇气,继续突破下去,哪怕到头来一切化为水,但是起码我也真真正正的面对了一次,31年来一直不敢去面对的难题。
总比那些一直到老都不自知,或者知道了不去面对,面对了却又没行动的人,要强一些吧,哈哈!
另外,《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创造力这部分,有个让我很有触动的知识点——
如何促进儿童的创造力,一个很关键的策略就是:帮助儿童找到他们喜爱的事物;
鼓励儿童探索新的领域,而不只是接受他人认为有价值的兴趣;
(说的不就是现在的我吗?)
同时鼓励忍受模糊。
有点像超个人心理咨询五大学习原则中的“容许混乱/模糊不清的状况发生。”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指出,具有创造性的个人常常无法肯定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那么大人就要让儿童接受自己感觉,并且花点时间去克服这种不确定感,鼓励他们这样做其实是可以带来更棒的想法的。
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