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200字,阅读需4分钟)
从小到大,小付有过许多兴趣爱好,例如:围棋,游泳,网球,架子鼓,钢琴……可到今天,唯有对篮球兴趣浓厚,其他的爱好在过去的时间里皆被慢慢放弃了。在过去数年,小付每尝试一种爱好,我都竭尽全力为他找老师,做好后勤工作。可对小付而言,我给予的支持再多,都无法支撑他继续坚持下去。看着家里的架子鼓,网球拍,我不止一次埋怨小付做事没有长性。小付还有个最大的缺点便是浮躁,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深入,而且对自己的要求极低,为此我还戏称他具备阿Q精神。
这一系列的缺点,呈现在学习上便是无法静心深思,不具备执着的探究和钻研精神,从而严重影响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习态度也是得过且过,从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为此,我特别懊恼。因为在学习规划、习惯培养、陪伴等方面,我自认为都做的不错了,但小付的学习就是软哒哒的,上不去。我各种举例、道理轮番讲,丝毫无法激起他要奋起直追,努力向前的斗志。
换个角度,生活中的小付可爱的多。自小带他出门吃饭,当大人在推杯换盏时,小付已经同旁边商店的老板或就餐的客人聊熟了。每次去找他,总能收到不少赞美“这个孩子爱说,乖!”“好喜欢这个胖娃娃,爱笑爱说。”……那个时刻的我是害羞且骄傲的。
每次遇到不好的事情,小付总能退后一步,宽解我。他的乐观开朗,数年来,竟逐渐改变了悲观的我。现在的我,解决问题的思路竟也会忽略坏的一面,只想好的一面,让自己的心情不会因这些事情而陷入低谷。
面对这样的小付,我用了许多方法进行教养,始终无法改变他。为此,我曾陷入深深的自责,也曾责骂小付,觉得是他不受教。直到读了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一书,我才恍然大悟。我未能科学育儿,耽误了小付的正常发展。
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根据孩子的不同天生特质,将他们划分为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父母在教养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优缺点,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营养,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这就如同我们在养育不同植物,有些需要阳光多、水多;有些需要阳光少、水少。
结合小付的情况——兴趣广泛、喜欢交谈、温暖热情且乐观活泼,我判定他为乐天型孩子。这样的孩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冲动浮躁、半途而废。沒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完美的,所以针对乐天型的孩子,作为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说教,而是大量的肯定认同赞美。同时,此类型的孩子重情重义,在乎与父母的关系。我和爸爸在以后的时间里应该关注他的需求,打温情牌,从而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其短板——无计划,责任感弱进行引导,帮助他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在体系。
小付已经十六岁了,虽然心理营养的补充所产生的作用弱于幼时,但我们的一言一行,每一种努力,不单是为了帮助小付成长,也在为他以后养育自己的孩子做榜样。这真正应了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便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