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被人教导学这个学那个,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就是没有人鼓励我们做自己。所以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被越绑越紧,被各种教条、框框束缚起来,成为一个迎合别人、迎合标准的社会化动物。
观察身边的朋友,那些从小被鼓励和允许做自己的人,长大了都过得比较幸福,似乎周围的事物都是来顺应她们宠爱她们的。反之,成长过程中约束越多,长大后自我跟外在世界的冲突就越多,这样的人可能表面看起来温顺谦和,但却处理不好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在委屈自己和满足自己的内心冲突中痛苦煎熬。我就是这样的。认识的人会觉得我性格温和,与世无争。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样的我有多累,从小我就羡慕那些长了一张“我不好惹”的脸的人,那些敢于阻止别人越界的人。
紫雨老师说,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出厂设置就是“自私”的。这个自私是中性词,指的是我们每个个体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每个人的观点做法从他的角度来说都是“对”的。这里的对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而是指适合,也就是符合个人的维度和准则。一切从自我出发的特性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个体。这些差异性注定了理解别人的难度,改变别人则更加艰巨。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越早摆脱对他人的期待,放下改造别人的企图。
但是明白了人的自私本性和差异性,并不一定就能做到放任他人。大多数人都体验过要别人改变非常的困难,但却又总是放不下对他人的期待。究其原因,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活好自己。放下期待不是委屈自己硬逼着自己放下,而是在活好自己的基础上,你对外在的期待自然就会减少直至消失。当自我得到了满足,不委屈不压抑,活得真实,活得开心,周围的人也因此可以轻松做自己。冲突产生暴力。内心的冲突也是。我们如果安抚不了自己,要么对自己暴力——自责自贬自损,要么对别人暴力——指责抱怨攻击。
每一个人说的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可以成立。对于你怎样才能够活得更好,他们都有很多的建议。问题是:他们的道理,对于你独一无二的人生,到底具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真正的爱,是放手让他人做自己。对孩子尤其应该如此。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拥有自由无畏的灵魂,现在开始放手,让他去体验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感赏自己,不再犯纠结病,能够以稳定的内心应对变化的环境。打算去参加美博会,儿子却因为口腔溃疡情绪烦躁折腾了大半夜,虽然一晚上没睡好,我也没有焦虑,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按计划早起;起床后大雨滂沱,我先悠闲吃早餐,不纠结不犹豫;路上导航错误,我找不到公交车,从地铁通道进出好几趟也没有着急抱怨。不逼迫自己,不为难自己,我已经走在了爱自己的路上。
感赏自己昨天在美博会上突破自我推销产品,从一开始的难以开口,到后来自然的问询。抛开束缚,没有什么不可能。
520,我们最应该爱的那个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