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晚清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强大的封建势力后党的存在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时间跨度:1895年—1898年
3、重要名词:马关条约 明治维新 公车上书 军机四卿
4、重要人物:光绪帝与慈禧、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袁世凯
马关条约
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这也标志着过去三十多年,清政府企图通过改良主义实现强国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了。
但洋务运动毕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民智。随着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了解的加深,一部分进步人士意识到应该从自身找问题想办法,于是主张变法图强的呼声开始出现。
东邻日本通过维新变法,迅速达到强国就是一个例证。
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几乎就是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的翻版。随着黑船事件、倒幕运动等政治事件,日本明治天皇重新统一了日本,然后派出团队考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随后在政治、土地、工业、文化教育、军事、司法等方面效仿西方,全面改革。
大约从1870年起,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进入了近代化,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
公车上书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甲午战争的战败,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企图在清政府的通知下,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变法图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就是他们的代表。
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在北京参加应试的上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并主张改革变法。这次群众集体行为给清政府一定的触动,其强有力的呼声影响到全国的舆论。
皇帝的权力
对于变法,清廷内部各政治势力观点并不统一。
朝廷内一直存在帝后两党,慈禧太后、李鸿章等后党代表着最高统治者、封建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妥协投降,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因循守旧,竭力维护反动的封建制度。
光绪皇帝、帝师翁同龢、康梁等进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帝党则代表着地主阶级中爱国人士、民族资产阶级中上层的利益和要求,在国家主权受损、民族危亡的关头,主张抗击外来侵略,变法图强。
但是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手中,皇帝的权力实际上是徒有其表。
康有为廷辩
康有为在变法前的身份只是工部的一位从事,官不及四品,再由于顽固派的阻拦,一直见不着皇帝。但他至少五次给光绪帝上书,陈述变法大计。
就像战国时商鞅当着秦孝公的面反驳保守派,又像汉末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康有为终于获许参加了两派的廷辩,地点就在皇宫的西花厅。
面对荣禄、李鸿章等人的责难,康有为据理力争:“祖宗之法不能守祖宗之地,因时制宜,诚非得已!”接着就政治、经济等方面推行新政的措施和步骤予以充分的阐述,还举出了日本的例证。
在获得慈禧太后的首肯之后,艰难的“戊戌变法”终于开始了。
军机四卿
光绪帝长期苦于身边无人,在获得变法的许可后,立即任命康有为做总理衙门章京行走,负责咨询和起草奏折等事宜,又任命梁启超为六品官,让他负责办理新式教育。另外召见了谭嗣同、刘光地、杨锐、林旭等四人,赐给他们四品官衔,负责拟写变法内容等具体稿件。
改革派们在100多天里,一共下达了100多道改革谕旨,变法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谭嗣同与袁世凯
变法内容逐步从文化教育领域,延伸到财政经济方面,又涉及到军事、官僚体制方面,包含裁汰冗员在内的一些措施更是触动了保守势力和一些后党官员的利益,反对变法的呼声传到了慈禧太后那里,后党和帝党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了。
光绪皇帝面临被废黜的境况。
无奈之下,谭嗣同私下面见并求助于执掌军权的袁世凯,当时袁世凯正在京畿附近演练新军,希望他出兵救助光绪帝。而袁世凯却虚与委蛇,假意答应,随后立即报告了慈禧。
维新失败
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当年的祺祥政变后,慈禧已经成为一位老练的女政治家,这次对付“娃娃党”自然不在话下。
光绪帝遭到囚禁,军机四卿等改革派遭到拘捕,新政被废除了。
康梁先后外逃,谭嗣同却拼着流血牺牲,留了下来,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甘愿为变法献身。
他在狱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写下了豪迈的诗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