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要拥有惩罚
有人说,教育要拒绝惩罚
孩子犯错,到底要不要惩罚?
一天,一个微信群里,有人发来求助信息,信息是这么写的:
群里的朋友,能分享一下怎么帮助熊孩子立规矩么?家长说了不听,说严重了还生气,只有家长真急了,动手打了,才听话,但是只能管一会儿,没多久就忘了。
女孩已经12岁了,从小和自己父母一起长大,没有啥玩伴,不爱学习,还老撒谎。希望群里的爱心人士帮忙分享一下实用的教育立规矩的方法。感激不尽!
看见这条信息,我觉得这位家长真是无计可施了!
说也说了,打也打了,孩子还是老样子!
我是第一个回复的,我写到:
家长一定要想一想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如何,先处理关系,再处理教育问题。
孩子都12岁了,不能再打了,越打亲子关系越糟糕。
老撒谎:可能孩子害怕挨打,就用了撒谎这个办法,结果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一定要找到撒谎的原因,先倾听孩子的讲述,再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不一会儿,群里就议论纷纷,有着各种各样的回复和建议,在这里,我挑几条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回复的:
严禁打孩子。
我的儿子12岁也不爱学习,爱玩游戏。我曾经因为他不爱学习,之前也打过几次。
2019年1月初自己情绪失控把他大脚趾都砸成粉碎性骨折了。打也不管用的,打只能使情况更糟,不能解决问题。
还有一位这样说:
孩子不听道理、不懂规矩就必须打,否则怎么长记性?
......
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回复的建议看,主要分为两类:有人主张惩罚孩子;有人反对惩罚,尤其是体罚。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惩罚过孩子,我也一样,也打过孩子,但体罚孩子的效果确实很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揍孩子一顿,问:“知道错了吗?”孩子说:“知道了。”“以后还犯吗?”“不犯了”,可下次他还会出现同样的行为。
你想想,孩子能在恐惧之下,深刻反省自己吗?
孩子能在恐惧之下,真正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吗?门儿都没有。
孩子只是在恐惧之下,暂时屈服于你。
那孩子犯错,到底要不要惩罚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惩罚虽然偶尔能压抑住不良的行为,但总体上看,并没有减弱。惩罚只能给父母带来期望的短期效果。
当父母再三使用惩罚措施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到,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那有的家长就说了,现实生活中,我家这孩子打了才管用,不打他就是不听话。
惩罚确实是最速效的方法,某些情景下也许惩罚会更好。
但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惩罚带来的弊端。
那我们先来看一下惩罚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吧。
一、惩罚的弊端
第一个:惩罚会消灭兴趣。
惩罚会导致孩子厌恶与受惩罚的行为相关的行为,他可能从此“学会”不再试着做事。比如,一个孩子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人家的玻璃,我们就对他进行惩罚,结果他后来确实是不再打碎人家玻璃了,但他连踢球也不踢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惩罚有的时候效果不好。
第二个:惩罚会破坏关系。
谁惩罚孩子,孩子就讨厌谁。
作为父母,有的时候不得不惩罚孩子,那么孩子会不会讨厌父母呢,取决于亲子感情是否深厚,如果双方的感情特别好,关系修复得会很快。
如果亲子关系不太好,每惩罚一次,就会使双方的感情链接减少一些。
比如,有时候家长会跟孩子说,“我打你,惩罚你,都是为了你好”;孩子心里会想或嘴里会说,“少来这一套,为我好,你还打我!”
亲子关系不好或者感情联系比较脆弱的家庭,使用惩罚要非常慎重,尤其是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
惩罚会让本来就很脆弱的联系断裂,会让亲子之间的鸿沟加宽。
第三个:惩罚会让孩子消极厌世。
惩罚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带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
有的愈发地叛逆、逃学、厌学、打人,甚至交往一些不好的朋友。
有的可能会出现唯唯诺诺、历来顺受,不愿去尝试、不愿去冒险,以降低受到惩罚的概率。
最极端的,惩罚会导致孩子有自杀的念头。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揭露出来的数据非常可怕。报告中说,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曾经考虑过自杀。
第四个:惩罚会影响大脑发育。
惩罚,尤其是体罚,除了当时可能出现的身体伤害之外,还有可能影响孩子大脑的发展。
有一项研究显示,让孩子接受严厉的体罚,可能会对孩子大脑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里严厉的体罚是说,孩子在三年以上的时间中,每个月至少被揍一次。
研究者发现,那些经常被揍的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等精神障碍,更有可能酗酒,智商测试成绩可能更差。
此外,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忽视、虐待或暴力环境下,会感受到有害压力,大脑结构会发生破坏性变化。
第五个:你使劲打,他使劲学。
大家都知道,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你惩罚孩子,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负面的榜样。
你惩罚孩子,孩子也学会用惩罚去解决问题,因此他就会去惩罚别人,去攻击别人,这是很不好的。
所以,惩罚是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虽然了解了惩罚的弊端,但是有的伙伴肯定会说,“不惩罚孩子,臣妾真地做不到呀!”。
我相信每个惩罚过孩子的家长都有自己不得不惩罚孩子的理由。
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惩罚孩子的原因吧。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二、惩罚的原因
第一: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做出一些我们大人不理解、不能容忍的行为,我们大人就开始干涉了,甚至给出惩罚。
比如:1岁以内的小宝宝,经常会吃手、吃玩具,咬各种各样的东西;用手乱抓、乱扔东西等等。
我们大人经常做的,就是把婴儿手上的东西抢过来,惊呼这东西太脏了,不能吃;甚至打他的小手。
2岁以内的孩子,对小洞小孔总是非常好奇,比如电插座的小孔;喜欢爬高上低等等。
我们家长为了让孩子远离危险,有时候会采用惩罚的方法来阻止。
1到2岁的孩子所做的事情,只要将其全部看成是探索和实验的行为就好了,孩子是在通过那些行为进行自然而然地学习。
而且就算父母去禁止这种行为,孩子们也不会理睬父母的禁令,因此在父母看来这就是孩子们的不对。
还比如:孩子在小学阶段,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条理性较差,孩子有时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有时也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话语。
在家长看来,这些都是不听话的行为,有时候甚至跟孩子说,“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庭教育也一定要循道而行。
建议家长们去了解一下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否则我们将被规律所惩罚。
第二: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特别爱当“大人”的父母,想时刻拥有“大人”的权威。
家长们特别擅长从自身经验出发,去教育孩子;很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统统告诉孩子,并去证明:你还小,你什么都不懂,你得听我的。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家长往往会采用打击、否定、控制、惩罚的方式。
有些时候,我们惩罚或打骂孩子,实际上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还自欺欺人地说惩罚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其实,父母的威信,从来不来自说教和暴戾,而是言传身教的温度和深度。
只有你去尊重他、理解他,去关心他的伤痛和困惑,去真实地和他交流想法。
只有你用心地去感知孩子,孩子才能遵从你的教导,你才能拥有真正的权威。
第三:孩子无法满足你的期待。
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往往希望他们完全符合“自己所期望、所中意的样子”来发展。
在孩子不能遵从自己的意图时,父母就会斥责、惩罚孩子。
做父母的经常会夸奖很听父母话、很听老师话的孩子,称他们为好孩子。
那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的呢?
是希望他没有主见、言听计从?
还是希望他能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意志坚定地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我想你肯定愿意选择后者。
那你就不要害怕孩子有问题、不要害怕孩子给你带来麻烦。
当孩子的行为跟你的期待有偏差时,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话,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击、训斥和惩罚。
尊重、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跟孩子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要和孩子共同去面对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说了惩罚的原因,是不是觉得惩罚太容易了,不小心就触碰了。
的确是,惩罚不需要学习,每位家长肯定都会做,因为人最擅长地是从自身需求出发,最擅长去要求别人。
大家了解了惩罚的原因,知道了惩罚的弊端,肯定也觉得惩罚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法。
但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有没有更聪明的方法来解决呢?
那我们来看看惩罚的替代方法吧。
三、惩罚的替代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专门对惩罚做过科学研究。他曾说过,“假如我可以为人类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找出惩罚的替代物。”
斯金纳发现了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方法来减弱不良行为。
第一:忽视不良行为,让其自生自灭。
对于孩子在成长关键期里的一些行为,尤其是被我们家长误认为的一些不良行为。
比如:0-6岁之间的乱抓、乱咬、乱啃、爬高上低、执拗等等。青春期孩子容易和家长反抗、对立等等。
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家长千万不要去夸大问题,只需平和面对,平稳度过这些时期,一切会风平浪静。
第二:改变导致不良行为发生的外部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道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比如:结交有恶习的朋友,孩子也会染上恶习;
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暇顾及子女,或者父母自己泡肥皂剧,还说孩子不爱学习;
父母自己不爱看书,还埋怨说孩子不爱看书,等等。
要想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我们就要改变不良的外部环境。
要想孩子学习到好的习惯,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教育孩子。
“孟母三迁”造就了伟大的孟子,就是很好地例证。
举个自身的栗子:
我家大宝,原来他的IPAD都是他自己管理,因为每天早晚他都要在喜马拉雅上听故事等,周六日每天也可有1小时玩游戏的时间,正常上学的状态下,基本上都能按照我们约定的规则使用PAD。
但疫情这个假期太长,天天和PAD暴露在一起,问题就出现了。
有两天我们发现他将IPAD放在书前面,呆在自己的屋里,假装看书、实际上在玩电脑游戏。
后来通过和他的沟通,我们果断地收回了PAD的管理权,避免他沉迷于游戏。
第三:培养与不良行为相反的理性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表达你想要的,不是你不想要的。
多用肯定的言语去鼓励、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少和孩子表达你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
就像一首诗里所描述的,假如
批评伴随着孩子,他学会谴责;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日增;
宽容伴随着孩子,他坚韧不拔;
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都是爱。
所以说,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与之相对应的不良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
第四:奖励剥夺
心理学上看,惩罚没有什么效果,不过奖励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对孩子也是如此。
做得不好或违反规则的时候,通过减少或剥夺奖励来促使他改进不良行为。
奖励剥夺是一种阴性惩罚,用剥夺一个人可能得到的东西来激励他。
比如:在公司里,老板若扣员工工资,他要跳着脚骂你,也不合劳动法。但是因为业绩没完成,绩效奖金少,员工就无话可说。
在教育孩子方面,奖励剥夺很好用,在我家是最常用的方法。
比如:如果娃们放学后没有保质保量及时地完成作业,我们会减少或取消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是我家俩娃最享受的事情)。
假期在家,每天按照时间规划表完成学习任务。一周五天如果都达标,周六日每天会拥有1小时的电脑游戏时间;只要有一天不达标,周六日的游戏时间就取消。
四、惩罚的注意事项
尽管我们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经常用奖励的方法去激励孩子;但孩子的成长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小毛病,或者做出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不良行为。
比如:孩子做一些危险而愚蠢的举动,玩电梯、转门或者在高空扶梯上探出身子等,你确实可以给他惩罚。
如果要想惩罚有效,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1.即时。
做了不良行为后,要立刻惩罚,当场执行,不能拖。
不要等回家或者又过了两三天,你说那个事情你做得不对,现在我要惩罚你,这个效果应该是非常差的。
2.恒常。
对于孩子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让他知道惩罚的标准,不要朝令夕改、隔三差五地用,必须总是保持很好的一致性。
如果他做了一个事情,我们有时惩罚,有时不惩罚,他就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他就不清楚这个事情到底该不该做?
要让孩子体会到我们是按照规则在生活,不是依据父母的随心所欲在生活。
还有家里负责教育的人要统一原则,不要你用这一套,他用那一套,容易让孩子产生混乱。
从上面看,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惩罚孩子是手段,不是目的。
孩子做错事,我们要分析做错事情的原因,找到惩罚的替代方法。
如果需要惩罚,一定要注意惩罚前的非暴力沟通,才能让爱自然流露。
记住教育的底色永远都是爱,只有爱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