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苏珊·福沃德著,武志红作序推荐,关于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的心理书籍。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有网友曾言在看到这本书的前言就落泪了。在当下一贯认为“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教条下,有谁敢去怀疑父母做错了什么吗?
而本书也不是说在控诉这样的父母,而是在事情发生以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掌握主动权,把自己放在首位,维护自己的权力
把自己放在首位,并不是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而是在你的心里,可以为自己的想法做选择,可以为自己作决定,并拥有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能力。
而当我们把父母的感受当作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我们就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我们的人生也将被他们驾驭。
去年姚晨的哭戏上了热搜,而这一段戏,正是来自热播剧《都挺好》。
和剧名一点都不符,这部剧讲的就是苏家三个孩子与父母引发的一系列事情。而贯穿全剧的主线就是姚晨的扮演者,苏明玉小时候遭到不平等待遇,与哥哥、家人关系不和,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矛盾。
苏明玉是苏家的老三,是苏家唯一的女孩子,可母亲重男轻女,重男轻女到什么程度呢?吃饭的时候,母亲只给两个哥哥加火腿加鸡蛋,她只有吃泡饭的份,这还不算,老大想出国留学,家里没钱,母亲就卖房子,老二结婚,母亲卖房子给他买婚房。
明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十八岁之前她都在被动的听取母亲的安排,无法反弹,如果没有反抗,她将一辈子生活在这样不被公平对待的生活里。可能长大后也只是成为一个地方教师,终此一生,继而延续着母亲对她的不平等待遇。
高考那年,明玉十八岁,明玉想参加高考,考清华,而苏母却觉得女孩子上什么清华,我们养你到十八岁就行了,甚至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间给卖了,让十八岁的她住在他们房间里。
而当明玉真的考上了清华,苏母却为了不交学费,给明玉找了一个免费的师范学校,明玉无可奈何,自己发传单,自己挣钱,想要更好的生活,甚至与苏家断绝来往。
而明玉的那一场哭戏,就是在苏母葬礼上,因为工作忙而跟二哥明成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跑到自己的车上,委屈的哭了。
哭是释放压力,而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力是反抗。所以,她选择离开,后来遇到了蒙总,给了她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第二季冠军邱晨,曾在一次直播与父亲的对谈活动上流了泪。
邱晨的父母是老师,亲戚们许多也在教育系统工作。跟那些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不同,邱晨说,父母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也愿意吸收外面的信息,对她的教育开明而宽松,从小每个周末要么带她去看画展,要么去公园撒欢,也学过舞蹈和奥数,带着她看遍了兴趣班,喜欢什么再由她自己决定。
即便如此,邱晨也像其他人一样面临自己理想与父母期望的分歧。父母的愿望是她能像家族里其他孩子那样未来进入大学当老师,邱晨虽然喜欢大学里的气氛,可觉得当老师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另外,她对老师的人生太熟悉了,一下子看到几十年后的状态。他不想这样。
邱晨说:“孩子的坚持肯定会让父母伤心,但是谁也没有权力去过一个零伤害的生活,必须是相互试探和磨合出来的。父母也只能不断强调自己的预期,我不结婚,不生孩子,父母也只能接受,如果他们不接受,那他们就在那个坎上停着吧。”
在自己想做的事情面前永远拥有主动权,我们可以向父母说出我们不想做的事情,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选择权与决定权,而维护自己的权力不等于自私自利,成年之后,我们有能力也有资格为自己做决定。
卸下不该承担的责任,不再自我惩罚
马东曾在《奇葩说》里问过武志红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变不了的毛病,客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待人接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有!"所以,我们有权把长大后身上改变不了的毛病归结给原生家庭。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东野圭吾。即使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痛苦,花再多时间也难解决;但认清现状,改变心态,总办法解决。
一、不必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买单
豆瓣评分9.1分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位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的事情。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却并没有做到一个父母亲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正如他们强加在你身上的痛苦,他们酗酒,酒后暴行,甚至对你进行辱骂的称呼或者殴打,即使你会觉得他们本不想伤害你。纵使他们会偶尔表现出善意,他们也需要为他们的行为买单。
卸下因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该承担的人。
正如本书中的莱斯在八岁时,由于父母精神崩溃而要去照顾年幼的弟弟们。
他不过是一个孩子却常常被应由父母来承担的重任压得喘不过来气。迫于家庭的压力,他成长的太早也太快,也因此被剥夺了童年生活,他成为“小大人”,没有时间玩耍,也无法摆脱焦虑。
既然需求得不到回应,他便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以致他成为一个工作狂,后来,他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表达不出亲密关系,表达不出爱,任何情感的表达对他来说都是棘手的问题。
即使如此,他还在一直强调:“我的父母也很可怜。”可是他们没有故意伤害他,并不代表他没有受到伤害。
我们潜意识里把父母当作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把父母当成生命中的一束光,不相信他们会犯错,但是,他们不过是比我们大了一些的普通人而已,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亲,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试问,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而错了,就需要承担责任。
二、悲伤总会结束
悲伤的情绪包含震惊、愤怒、怀疑,当然还有悲伤。一旦我们将责任归于应负责的人,就会对那些加诸在我们身上的痛苦和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充满愤怒。
我们愤怒,我们害怕的事情会发生,而我们不愤怒,那些同样的事情极有可能发生。而应对愤怒,我们可以这样做:
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表达出你的愤怒;
增加运动量;
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表达愤怒本身就是对悲伤情绪的一种化解。也许你在很努力的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自怨自艾,甚至强迫自己不再为失去的童年悲伤。然而,你只有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才能释放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免除内疚和自责。
三、不要停止生活的脚步,对自己负责
把责任归于父母,并不是自损行为的责任全部一脚踢开,也不是鼓励我们抱怨“全都是他们的错”。而是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这并不包括成年之后我们身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好好照顾自己,尽可能参加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我们可以列出十件每周可以做的事情,打造自己的’关爱合同“,合同里需要包含能为你带来愉悦的休闲活动,比如看电影、参加户外训练等,以帮助自己从悲伤中恢复。
在理解阿德勒“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时,我就越来越明白童年对我们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长大之后我们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要。而那些在童年中经历过伤害的人更应该懂得如何保护、教育孩子。
直面恐惧,一劳永逸的形成最融洽的关系
一、面对恐惧,对峙恐惧
心理学上斯金纳运用消退原理克服恐惧的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你尽可以告诉父母他们是如何影响到你的生活,明确地指明你们的关系至今仍令你感到痛苦和受伤的各个方面,然后制定基本的规则,潜心的沟通。
但是,与父母对峙并不是为了报复、惩罚他们,也不是发泄愤怒,从他们身上寻回补偿;而是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并为以后的相处定位。
在我们与父母对峙前,我们必须满足一下四个要求:
必须坚强得足以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或其他任何由对峙引发的消极情绪;
必须由充分的支持体系来帮你度过对峙发生的过程;
必须将想说的内容事先写成信件并加以演练;
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所遭遇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他是决定对峙的起因,也贯穿着对峙结束以后的生活状态。
二、如何对峙
可以面对面,也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但是不建议使用电话,因为人在愤怒的时候很容易挂掉电话。
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对峙的要点都是:
父母做了什么事情;
我当时有怎样的感受;
这件事情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
以及我对你的要求。
或许在对峙的过程中会遇到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无需担心,你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因为人们在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情上,不会因为外界的反抗就自我怀疑。
三、拥抱自己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对于前两次出生,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却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掌握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并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预知。
总结: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那些未发生的都由我们自己决定。无论你的童年经历了什么,你的原生家庭带给你怎样的痛苦,他只停留在过去,在这个社会上,你是独立的,你没有必要被过往的事情或者情绪牵绊,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