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广泛流传着35岁现象,即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绝大多数优秀民企在招聘员工时,都明文规定只要35岁以下者。原因是,35岁的职场人,职业技能老化、精力大不如前,又有家庭牵绊,工资成本极高,性价比远不如拥有2~3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在我身边,的确有很多人,35岁的时候混成了职场老油条,从老板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就是企业的毒瘤,越早除掉越好。一个健康的肌体,需要不断新陈代谢,保持勃勃生机;一个企业也不例外,不需要不断优化,保持旺盛活力!35岁现象的本质是把自己混成了职场老油条,混成了企业的毒瘤,被期望健康奋发向上的组织裁汰掉!职场35岁现象,不能怪社会,只能检讨自己,只能从自身找原因!
职场上也有另一外一类人士,他们从来没有35岁现象的职场危机,反而越老越吃香,例如:医生、律师、教师...为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又能不辱使命的解决问题。例如,医生,既能指出病在哪里,又能对症下药治好病症;律师,既能指出诉讼关键点,又能赢得官司,或者为委托人争取到最大利益;教师,既能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又能将学生培养成材...这种既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又能不辱使命的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即便退休了,也会有诸多机构争着返聘,根本不存在什么职场危机。
对比被裁汰的又不好找工作的人,其共同点都是:言过于行、只说不做、只能片面的指问题,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是没有哪个老板受的了。被当做接班人培养的马谡,一战失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之;赵括,名将赵奢之子,喜好纸上谈兵,一战损兵45万(长平之战),直接拉开赵国亡国的序幕,身死战场;对比真正的专业人才:白起,一生攻城70余座,杀敌160余万,被誉为“战神”;霍去病,大战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廷”,为汉民族解除了自战国时起的匈奴大患,封狼居胥。这些专业人才,从来都不会有35岁现象。
破解职场35岁现象,核心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既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又能不辱使命的解决问题专业人士,能为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不是一个只会上传下达、夸夸其谈的职场老油条。与其焦虑35岁现场,不如认真反思自己当前能创造什么价值,成长目标是什么,学习计划是什么。
对于员工,要成为专业人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正如:优秀的狙击手是子弹喂出来的,优秀的律师是案子练出来的一样。对于老板,必须不断招聘、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在招聘、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把公司发展壮大!
有读者补充:在日本,能够被人称为“先生”(相当于“师”)的人,只有四种人:教师,医生,律师,议员。其他的人,包括大公司社长,著名艺人,都没有资格被称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