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 尹晓佳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视力残疾人1700多万。随着老龄化加重,这一群体呈现扩大趋势。如何满足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社会公益领域的重要议题。
无障碍电影,让视障群体感受电影的魅力成为可能。无障碍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是将普通电影重新剪辑,再增加大量配音解说,把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视觉形象转化为声音传递给观众,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项文化公益服务活动。前不久,服务视障人士的公益项目光明影院落地吉林,很多视障人士终于有机会走进影院,第一次成了电影观众。
“红色是火焰的颜色,流星是冰凉的雨,风是透明的河流……”在无障碍电影里,经常出现将各种感觉联接起来的旁白。光明影院项目联合发起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付海钲说,视障人士很难感受影视作品的视觉冲击,更难察觉演员表情和肢体语言,需要用讲述的方式弥补这些空白,让他们通过声音“看”到故事。这就是连接视障人士与电影魅力的纽带,视障人士听觉敏锐,通过重新加工将视听结合的电影编码为声音丰富且结合联觉的旁白解说。
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志愿者用热情浇灌无障碍电影的种子,让它得以生根发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的热情足以观看原版电影10遍以上、至少按下3000次暂停键,整理文案后再由讲述人进行配音,每一部制作周期约25天。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怡滢回忆其处女作:画面上女主角因害羞将脸埋进围巾里的镜头,如果简单表述成“把头埋进围巾”,会让一些视障观众误以为是因为冷而做出的举动。“即使一个转瞬即逝的镜头,讲述稿也要几经打磨。”让人欣慰的是,光明影院项目自2017年发起以来,团队每年制作104部无障碍电影,让全国的视障朋友,每周可以看两部无障碍电影。不仅在各大电影节展映,还在盲校、图书馆、社区等建立定点放映厅,惠及近200万人次。
尽管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积极推出无障碍电影专场、成立无障碍电影工作室等,但无障碍电影仍存在发展瓶颈。一是制作过程复杂、周期长,志愿者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产业化进程缓慢致使视障人士难以及时体验院线大片。二是版权等问题。无障碍电影运作,涉及复制权、改编权、放映权等。通过走访多家放映无障碍电影的影院了解到,目前无障碍电影片目仍然偏少。由于片源选择有限,制作团队只能从已公映的电影或经典老片中筛选能进行二次制作的作品。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提出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建议国家为无障碍电影立法、设立无障碍电影制作标准、完善影院的无障碍观影设施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认为观影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更是一种社会性的社交行为。视障人士进影院,不仅能够欣赏电影,还能获得一种仪式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视障人士能与其他观众一同走进影院,同时欣赏一部电影的无障碍版本和普通版本,更好地享受文化权益。”秦瑜明说。
为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与推广奔走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情,让视障人士得以丰富精神文化成为现实,无障碍电影所播放的由各种感觉联接起来的旁白,使热情与一颗颗渴望感受的心相融,绽放出让视障人士获得勇敢与希望的花朵,让他们可以尽情感受这个世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