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年前,记不清具体日子的夏末秋初。
十四五岁的年纪,青春发着热,就像那时的秋老虎。一日是天气渐冷的傍晚,我在宿舍楼梯口碰见一个小伙。
一眼就能看出是农村的小伙子。他皮肤黝黑,身材偏瘦,但很结实。他的衣服有些不合身,颜色也单调,但非常干净。
由于家在市区,我每周五回家一次。学霸的他以骄人的中考成绩,从很远很不发达的地区考进这所省重点,只有寒暑假能回家。
他经常把银行卡给我,让我帮着取钱,只为节省来回2块钱路费。学校食堂快餐,一份土豆丝2块7,再加一个菜就3块5,他吃的也很香。每学期学校的补助还能补贴一点家用,他的生活朴素而精彩。
偶尔,他要进一次市区,去书店看看,去城市的街头看看,但午饭总吃凉皮,因为便宜啊。
我每周都会从家带点面包、牛奶和水果。每次请他,他都小心翼翼拿一点。每学期开学他也从家带特产,带的不多,却很慷慨的回请我。
若不是亲身经历,我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贫苦。大学的这四年,每当我坚持不下去,感觉自己过的很辛苦的时候。就会想起高中的他。
我想着他,就会不断暗示自己:一旦你觉得自己辛苦,那就是矫情了,就会懈怠,就是堕落的开始。事实上,稍微起一点波澜,就用“苦”字慰藉暂时不平静的心。
2
都说读书改变命运,那你开始读书的那一刻就是推开了命运的大门。
我从小就讨厌读各种书,父母三令五申,我就是拧着性子不看。而他,却带我推开了那扇门。
他带我进图书馆,推荐我读《平凡的世界》。我看第一部,他看到第二部,我看到第二部,他看第三部,我看完,他早就捧着另一本书了。
高一那年,他给我推荐了好几本书,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读书,开始看各种书。他带我发现了精彩世界,他带我开拓。
高中三年,不管学业再繁忙,我每天午睡前一定看十几分钟课外书,他肯定也在看。我们关注点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孜孜不倦。
大学这几年,我看了很多书。沉浸在获得知识的喜悦感中,读各种书对我整个人的滋润我无法想象。每当谈起读书,我忘不掉的也是他。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无法想象不读书的自己,此生的精神世界会贫瘠到何种地步,骨子里又流露怎样的气质。
那回不去的高中校园,总会有能让我们感恩一辈子的人。
3
那天,和高中同学约饭。感叹到能聚到一起的人越来越少,包括曾经天天一起行动的战友。
高考还有三个月。每周都有周考,一结束,一群人就有了一次解脱。撒丫子式的冲到操场,开始跑圈。
边跑圈边争论刚才做过的题,各说各的理,争的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跑着跑着,相互较劲,一开始比圈数,后来比速度,再后来抢最外圈。
在高中的每个角落,每个方面。就是每日重复着那些简单的事情,却因为这里的人和事获得者复杂的成长。
4
吃完晚饭,回到教室。两三个同学搬着凳子,拿着各自的书,坐在教室前后门口。
教室里原本小憩的同学,看到前后门口有了背书的人,也分开坐到各个角落,打开书本,手里握起笔。
我镇定的走向讲台,打开电脑,找一个今天讲过的PPT,翻动着寻找字最多的一页。随后回到和讲台正对着的第一排的桌子,把鼠标从多媒体柜子里拿出来,方便操作。
接下来,窗边的同学迅速拉窗帘,门口的同学啪的一下关灯。此刻的电脑已然不是刚才的PPT,换成了电影。
电影的声音很小,但安静的教室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清。原因你懂的,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不影响门口背书的同学。
前后门背书的那几个同学,从来不发出声,一旦背出声音来。再回头看教室里,已经是众人抄PPT笔记的情景。
老师走进教室,转一圈后会问一句为什么拉着窗帘。
其实,不管哪个同学被问道,答案始终只有一个:光线太凉,看不清屏幕的PPT。
我们各个脸不红,耳不痒,心不跳,相互心知肚明的一笑。
晚自习铃声响起,谁也不会沉浸在刚才的电影。几次铃声过后,跑回宿舍,洗脸,补充点粮食,进入晚上的战斗。
如今,每当坐在桌前看书写字,没几分钟已经拿起手机。可以看电影,可以打游戏,可以干任何事情,再也不同偷摸的防着家长和老师。
生活是丰富多彩了,没有了高中的单一。再也回不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再也没有为了学习争分夺秒,再也没有一群人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我们挺喜欢怀念过去,怀念纯真,念叨那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感叹那喂了狗的青春。
我想,真正回不去的是中学教会我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长大以后,无比渴望中学时代的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
真正回不去的还有高中那种简简单单,却干劲十足的状态。
无比怀念。
End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