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我第四次来北京了,因为工作需要,在北京滞留了几天,恰逢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兴致高昂,便趁空闲拜访了两位亲朋,一些埋藏许久的记忆又从脑海里翻了出来。
见的第一个熟人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早年一块在老家县里上高中,因为当年比较谈得来,关系一直保持着,我这位同学也算一位有魅力的男生,个子瘦高,谈吐幽默,就我知道的,至少受到两位女同学的爱慕,这是我所不能比拟的,因为高中时代我从未有过此种待遇。这次见他比以前胖了很多,毕竟已经年过四十,看上去精神状态还好,在北京一家知名汽车公司上班,媳妇毕业后一直在从事翻译工作,也算稳定,孩子已上小学五年级,因为在北京落不了户口,就在周边天津买了房,把孩子户口落户到了天津,准备以后让孩子去天津上学。上次来他这还是8年前了,当时他们也在这个小区,这个小区属于九十年代的那种老旧小区,只是当时真的是“蜗居”,房子很小,而且是楼下一侧住家户的杂物间收拾出来的小平房,但是里面好像啥都有,很小的厨房和卫生间,然后就是能容下一张大床的卧室兼客厅,大床边上是一个沙发和茶几,当时《蜗居》已上映几年,但是从北京回来后我的内心仍然很震撼,这可能就是北漂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次却好很多,他们已经搬进了隔壁的楼房,两室一厅,足够三口之家使用。经过八年时间,他们在老家和天津都有了房,也算这几年奋斗的结果吧,北京很难扎根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交谈中,同学仍有想回老家的心思,但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用他的话说就是,融不进的都市,回不去的老家,身体和灵魂在此间游荡,还是苏东坡的话可以安慰人心:“吾心安处便是故乡”,希望可以成为我们这代漂泊者的心灵寄语。
第二个拜访的是我的一位堂姑,早年随姑父来北京搞建筑,抓住当时北京城市建设的机会,积累了不少财富,随后在北京买了房、落了户,成了北京人。至今我们老家那边做建筑这行业的还特别多,是外出务工的主要产业,随着北京大建设时代的褪去,当年无数为北京建设出力的农民工已经渐渐老去,现在可能在某个村子里讲述当年在北京的经历呢,这可能是这座城市除了讨生活外留给他们最后的一点念头了吧。姑姑今年已经快60了,在北京北四环奥运村附近住,十多年前这里购买了套200平的大洋房,第一次来他们家时也是8年前,那时也惊诧于富人区的生活环境,对比我同学的“蜗居”,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堂姑的子女都已成家,现在除了帮儿子带带孩子外,姑姑也有自己的生活,并在前些年前经历了一些家庭和生意上的不顺之后,开始笃信佛教,这次见面,给我讲了很多佛理,因果也好、无常也罢,人来到世上都是受苦的,因为老家的父母还在,所以这位堂姑也时常回老家,每年和家里有几次小聚,这次去看她,明显老了,当年的风采奕奕已经不多。
回来我想,姑姑他们既是当年北京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无数的打工者和农民工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即使他们为这个城市耗尽半生,在这个城市仍然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