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其阶段性的特征是:持续地快速发展,资源越加丰富,但人民群众对教育有更高需求、更好预期;社会各界对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自觉逐步显现,但社会参与教育的途径、方式不丰富、不充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成果更加显现,教育的工具属性广受重视,但对人的关怀有所弱化。所以,用十九大报告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今天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矛盾,可以具体化为: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及教育运行的内倾性,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因此,新时代的中小学教育,一要着力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注重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二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在学有优教上取得新进展;三要真正把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对人高度关照的教育。
从学校而言,适应社会转型,我们必须以时代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为导向,跳出教育谈教育,从更宽的视野和格局来关注教育内部的改革,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未来整个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思考教育,规划课程,设计课堂,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把学生真正培样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教育改革的不系统,在学校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大量应试教育的影子,全人性的素质教育并未占据压倒性的趋势,这直接导致学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无论课程设置还是学生评价,都没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尊重,用同样的内容、同一把尺子来面对所有学生,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获得机会公平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教育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未来课堂不是校园、教室、教师的简单组合空间,处处可学、灵活时间、自定学习内容和进度的现代学习方式已然显现,选班走课、移动终端课堂、智慧课堂等等清晰地走到我们身边,课程丰富多元,课堂组织和形式多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成才,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推进教育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迅速跃升,为未来新型学校的出现和新型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培养学生具有作为人的必备素养,又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具体化为教育行为,一是突出育人为本,强调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二是突出平衡发展,在学校层面就是入学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是突出充分发展,对学校重在治理现代化,对学生重在着力培养其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落到实处,攻坚的突破口在于: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全人性的素质教育;构建本土性、校本化的文化体系,打造有个性特色的学校品牌;构建和谐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体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