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初开始看的《明朝那些事》,不知道是不是增补版的原因,整整九本书,每一本都是将近30w字的大怪物,迄今为止,均已看完。
半个多月的时间,200多万字的大怪物,谈不上好坏的我。
这应该算是我第二遍看它,第一次还是因为书荒的时候,看的电子书。老实说与第一遍的扫盲相比,第二遍看才更有意思,熟悉又陌生的人和故事情节,都通过那些印刻在纸张上的文字扑面而来,始于洪武终于崇祯的几百年时光,就这样被我一页页翻过,我像是个站在时间线上偷窥历史的人。
不动声色,也悄无声息。
初期最想看的人是王阳明,那个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影响我余生的人。后来发现,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几百年历史中,就算是被称为圣人的他也不过是书上的几页文字。不死心的我继续往下看,哪怕是看到心学的弟子我都无比庆幸万分,于是聂豹,徐阶,张居正。
嗯,张居正。
说实话我其实是不太了解他,或者说不太能知道他。当然那是在读这套书之前。从书里了解的,心学的弟子,徐阶的学生,内阁首辅,万历新政的创始人……好像所有的头衔都不如张居正三个字好听,或是张太岳。
明朝的内阁首辅是个很权威的职位,从这一点看,张居正应该是一个站在权利顶端的人,所以其实他就算这么一直混下去,我都不觉得意外,完全没必要改革折腾自己。可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他也就不会是张居正了。
如果这样的话,他也不配成为他的门徒了。
好像自从秦朝商鞅开始,那些改革的人都没啥好下场,我相信张居正不是不知道这个事实,可他依然这么做了,站在权利的最顶端,动了所有人的蛋糕,看似不理智又无比正确的行为,看似冲动又及其淡定的决定。
我后来刷到过一个视频,视频里面谈及这个问题,二郎说是因为他从老师徐阶那里听到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想去探究这个事情的真假,单是听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就已经很惊喜了。
然后我想到了一个词,和光同尘。刚开始不知道什么意思,还特意去百度了一下,后来才明白,这四个字去形容张居正真的是蛮合适。同流合污太脏,出淤泥而不染又太清高,和光同尘刚刚好,身居庙堂心系百姓。也曾尔虞我诈,在那个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也曾生活奢靡,在那个蔚然成风的大明王朝里贪污受贿,他有他的文人风骨,他有他的踌躇满志,他有他的圆滑世故,他有他的雷霆手段。
诚然,他也是个人。
好像翻遍了整套书,都不能找到同王阳明一样的人。内圣外王也好,立功立言立德也好,这样的人始终只有一个王阳明。也对,如果圣人这么容易出现的话,那他应该也不会青史留名,好在龙场悟道的传说依旧广为流传,也好在一朝成圣的美誉至今奉为神迹,他始终是无数人所追捧和信奉的榜样,也让无数人从他的心学里源源不断的汲取力量。
真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以能做到如此光明磊落的人应该不多,但是不影响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此心光明的人。对吧,如果理想不能和现实共存,那就和光同尘,张居正做不了的事情,就让内阁首辅来做。
记得在心学的内容里面有个词叫做知行合一,知行本一的概念是心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光同尘应该算的上知行合一的范畴。我想了很久才确定得出的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当然这个结论的对错仅供参考,好像它对诸位来说也没什么实用价值,所以我也不用担心有人因为这个去学坏。
二刷明朝除了加深一些人物的印象之后,最大的感触好像就是和光同尘,不是每束光都能心甘情愿的归于沉寂,也不是所有的光在归于沉寂之后还能记得自己的亮。被扼杀还是被遗忘,我说的是那束光,也是每个心里有光、或者曾有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