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大的一块天——麦克尔·本山
许多年以后,面对媳妇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毕业旅行去看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并不是一个寄情于山水的人。所以媳妇说要去武夷山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绝对不去。一如在宜昌实习时,在张家界和上海两条路线中我坚持上海这条路线一样。我总认为,自然风光并没有许多差别,武夷山也好,华山也罢,终归不过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亚龙湾也好,鼓浪屿也罢,也无非是海。大海啊~你都是水~媳妇要去,自然还是要听她的。本来也是陪她玩儿。那么就从武夷山写起
武夷山
武夷山的交通并不方便,一共三个火车站,一个是北站,也是高铁站。离景区大约四十分钟车程。一个是武夷山站,到景区都没有直达的公交,过这个站的火车不超过十辆。再一个就是东站。东站是个比较奇葩的站。东站以前叫南平站,离景区特别远。后来市政府决定改成武夷山东站,可能也是为了蹭武夷山的名气。东站其实过站火车特别多,很多游客不明就里的坐到了东站,一下车就懵圈了,好像和说好的不一样啊……
景区内部特别大,必须坐车走。但是景区内的游览车只运营到下午六点。我俩进景区第一天玩儿的略晚了些,出了天游峰以后只能做电三轮回宾馆了。景色的话倒是不错。
鼓浪屿
到了厦门以后第一个不适应的事情便是找路。鼓浪屿尤为明显。南方在建设初期可能并没有一个政府层面的规划,所有的路都是围绕着住宅画出来的。不像北方都是横平竖直的路把地域划为一个个的区域。在鼓浪屿,可能你由西向东走的路叫龙头路,拐了个弯路朝北了,它还叫龙头路。所以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说在哪个路口拐弯,他会告诉你往前走,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屋子往哪个屋子的方向拐。在这个地方要是靠导航,非得导在海里,民用GPS天生就有3~5米误差,平时在北方感觉这个精度绰绰有余。在南方,三米的误差你就不知道从哪里拐跑了。
毕业那年去周庄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古镇的商业化对于古镇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文艺本身非常依赖小众化。但是商业要求的是规模。商业化的过程必然会破坏文艺的氛围。你能想象的到在鼓浪屿的一个小角落安安静静的拍张特别美的照片,然后还没等你对好焦就听见身后一个大扩音器一直在喊:“啊,我们这里看到的呢就是XX的故居……”然后话音没落,就咔嚓咔嚓一堆快门声。
最初这里可能只是一家家优质的小店,文青们拿着本子一家家的盖章,有如发掘藏在这里的宝藏一样。但是现在,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吆喝着自家的店名,叫嚣着免费品尝。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维多利四楼,各家的小哥站在走道里大声喊:“诶~欢迎进店品尝,辣的不辣的都有了诶~”一个全国知名的文艺的旅游点,变得和我们一个六线城市的商场没区别,还有什么劲。
我还是比较喜欢鼓浪屿的夜晚。龙头路依旧繁华,没了那些旅行团,商家的叫卖也小声了很多。两个人边吃边逛。有种悠闲的惬意。这种感觉中山路就没有。
厦门
厦门并没有怎么停留。
这次出行,最大的感触就是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放心,我是不会往材料的方向写的。八十年代初,最频繁的是出差。我记得那时候家里要是有一个人出差,一定要大包小包带一堆,然后提前一周就开始没日没夜的准备。上了火车的那一刻,这个人就开始了音信全无的旅途。盼啊盼啊就盼着他回来的日子。然后回来的时候,依旧是大包小包一大堆。只是多了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的零食。碰见亲戚朋友就分些,让大家尝尝鲜。
待到我长到能旅游的时候,需要带的东西就不是很多了,因为大家都会跟团走。但是还是要带大量的现金。通讯虽然还不是很发达,但最起码宾馆都有了固定电话。一分钟七毛钱的长途电话费,大家都会简单的报个平安,说说天气,然后对端就着急的说,长途电话这么贵,赶紧挂了吧。毕竟在那个年代,工资或许也就是一千出头。回家的时候依旧要带很多特产,分给大家吃。
时至今日,旅游团一天天的被爆出黑幕,也是证明它已经走上了消亡期。自由行、自驾游、旅拍。我们对于旅游的认知在不断的丰富。信息爆炸带给我们的是旅游的重点从旅和游上转移到了休息上。找个景美人美的地方,吃顿特色的小吃,过个惬意的假日,成了旅游的目的。记得头一次去呼市我整整带了一大行李箱的东西,现在去呼市,一个小的手提洗漱包足以。甚至更远的路也就是一两件换洗衣服而已。甚至衣服都不用带,去了现买就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兴起,我们连现金都不用带。去南京走的时候带了一千的现金,回来的时候还剩五百。连卖芒果的小农都有微信支付,都能除了新西内包邮。
每天从cnBeta上都能看到黑滴滴、Uber的文章,真真切切的用了一次才感觉为什么群众对于这个软件的呼声这么高。真的是太好用了。完美的解决了出租车的所有问题。没有拼车、没有脏的能闻到头油味的座椅。绕路、拒载等等问题统统没有。而且完全是实时的,点完招车一分钟不到,就已经坐在车上了。出租车能解决的了这样的问题?这要说安全,出租车都安全吗?没有人关注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