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眼手机,凌晨1:08,电量剩余10%,窝在被子里,打着台灯,浏览看着订阅号的文章,随意计算一下每天自己的阅读量超过4万字了吧?啧啧啧,真少。
睡觉前,刷了一下朋友圈,哇!错过了这么多消息!『八个小时前』同学去了游乐场,并组团拍照附言“也曾梦想过做一个超级英雄,去拯救世界和爱你们”『六个小时前』老师发自己游公园,感恩大地之馈赠。『三个小时前』一位小姐姐感叹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独立完成晚餐……『两个小时前』一位大哥五一赶往度假目的地的机场照。『一个小时前』两张施华洛世奇项链哪个送朋友的小纠结。『一个小时前』生活单纯美好,趁年华还在的……微商网红的鸡汤日推……朋友圈八个小时内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我扫了眼列表,发现有人又换了头像,嗯,拍摄角度很棒哦~随手发了条信息表示喜欢,没有回应。
朋友的日常充满着你生活每一天的每一秒,除非你不刷,他不发。
八个小时,我没有点赞,没有评论一句,就这一次,突然觉得程序化的枷锁被撬开了,自己好像摆脱点什么。昨天一个朋友半夜发来消息,说最近也知道自己有很多事想做,却还是不停的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刷不出来还是要刷。我看了眼消息,关掉手机,想了想,貌似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微博下拉刷新,刷新成功,看了一会,又继续刷新,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更新的输出口。有一次我刷新再刷新只更新一条新消息时,那种感觉像明明吃饱的肚子被动的告诉没有食物的被动停止。这是一种主观意愿和主观行动相悖的矛盾。
程序化的盲目输入和搜索,让我们开始不受控制自己想做的和实际上表现的。就像现在很多人就可以大拇指滑动在手机屏幕上抖音视频一个接着一个刷,连续四个小时不间断,但是自己还是有很多事情想做。只是这一刻(这一刻就因人而异的指多长时间了)做这些程序化输入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会突然有人问你,你最近在干嘛或者你今天做了什么?当然也有可能是你问别人,其实这样的问题都是表示着你或者他对于今天一天输出和输入的事情的结果表现不安或者焦虑。可能你会回答,嗯,就是看看书,还看了会手机,也没干嘛。
生活就这样心照不宣的尾随着你,你想脱离某种习惯或者程式就要甩掉那个尾随着你的家伙,可是生活本身也是你的习惯呢。翻阅自己的朋友圈发现有激励自己的鸡汤,也有去过什么地方的记录,也有每日三餐的偶尔小确幸,也有自己设为私密的信息。是发现到现在也没能做成的心愿,因为还是会想起,没有办法忘记。不愿别人问你诶,你做了......吗?你不想说你没有完成。这就是生活本身,一概的刷新,分散我们在心里暗暗下足的决定,人心真的好诡诈啊!
生活好像就是元气满满和丧气更迭出现,我不是倡导什么不要把时间用在刷朋友圈或者微博上,只是在提醒一下那些被我们偶尔遗忘就再也没有继续完成的的事情。那才是我们刷新的动力,刷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其实有多少愿望,有多少想法,过了很久,现在看来都是一种动力,不会因为年龄而觉得这件事应该是滑稽的,彻底放弃的。当我们再次想起来,并且实行的时候,这才是生活本身,它从没让你忘记过一件事。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没有太多事是年龄所限制的。
所以......你朋友圈的设为私密的那条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