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木子读《社会心理学》的第2篇笔记,今天我们要读的是本书的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关于读这本书的缘由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和木子一起读《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在美国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教材,正如大多数教材一样,第一章是从导论开始。和我们熟知的教材不同的是,本书的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简洁易懂的语言,让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同样能够享受学习心理学的乐趣。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是一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是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关联的科学。
比如这个案例:我们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客观情境,还是我们对情境的解释呢?想明白这个问题对提升我们的幸福度至关重要。想象下这样一个场景,你的伴侣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东西乱糟糟的,带着情绪对你说:“你就不能把东西放回原处吗?”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呢?
思考一下再看后面的解释。
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这样的言辞归咎于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过得很不容易。”)而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他总是这样凶巴巴的,喜欢吹毛求疵。”) 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这些情境。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小王在公司群里聊天,不知道哪句话没说好,明显感觉领导的语气不对了。这时候小王有点紧张焦虑,联想到那天领导板着脸训他,说他工作不到位。把这一切联系起来,就得出了领导给他穿小鞋,故意和他过不去的结论。不管你是否表现出来,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是很明显的。小王觉得领导对他充满敌意,也开始对领导表示不满和怨恨,结果这反而真的诱发了领导的敌意,导致两人关系越来越差。
时光倒流到小王在群内聊天的那天,小王在感觉到领导语气不对时,意识到自己可能说话方式不太合适。旋即改正过来,在之后和领导交流中也不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是专注于工作本身。他和领导也就和平共处,越来越融洽。
遇到同一个情境,正面积极的解释能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负面消极的解释也可能让事情朝坏的方向进行。想什么就得到什么,这就是心理学神奇的地方。
除了解释什么是社会心理学,这章还提到了社会心理学有哪些重要的观点,人类的价值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等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问题。
最后给出了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两种方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性。有专家说,数据表明,多吃海参的孩子智商高,那是不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商,我们就要拼命给孩子吃海参呢?
吃海参的数量和孩子的智商,这两个数据呈现正相关(即吃海参的数量增加,孩子的智商也增加)。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吃海参多,所以孩子的智商高)。也有可能是因为能够经常吃海参的孩子家庭条件更好,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孩子的智商更高。
如果这个案例不是很好理解,再看另一个。数据表明,游泳死亡人数越多,雪糕的销量越好。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游泳死亡人数和雪糕销量有因果关系呢?这个结论一看就觉得很荒谬。稍加思考就会想到,更有可能是因为夏天来了,这个第三因素导致了这两个结果。
了解了相关和因果的关系后,遇到类似“多吃海参让人聪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多长个心眼,多一层质疑批判的眼光审视。
这就是我读《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的思考和收获,心理学是一门能够让人更幸福,更聪明,更理智的学科,期待与你一起学习探讨。我们下一章见!
第一篇:和木子一起读《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