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核不仅要准更要实

       干部考核作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指挥棒”,当前部分地区部分单位却面临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模式困境,使个别基层干部深陷“材料出政绩”“痕迹论英雄”的怪圈,无法真正考出实绩、考准担当。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岗位需求,构建差异化考核体系、分类设置指标权重,使大家既能“同台竞技”,又能避免考核内容“一刀切”“一锅煮”,有力地推动广大干部在状态、敢担当、善作为。

       突出“岗位适配”,破解“千人一面”考核难题。树立“以事察人、知事识人”导向,以鲜明的政治标准为引领,通过一线调研、延伸追踪、专项调研全面掌握干部履职成效、担当实绩、作风表现等,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掌握干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解决疑难复杂问题能力,切实掌握“一手资料”。注重区分岗位不同设置考核指标,对党政正职聚焦班子建设、对业务骨干侧重攻坚成果、对年轻干部关注成长潜力,通过差异化考核让那些政治坚定、能力出众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着力破解“一刀切”考核方式。

       实现“动静结合”,扭转“重痕轻绩”考核倾向。建立“平时+战时”考核机制,实时记录干部日常表现,在重大任务、关键时刻设置“观察哨”,实地考验干部应急处突、担当作为表现,鼓励干部敢于“亮剑”、勇于挑战,通过实实在在业绩展示个人能力与价值,促使考核工作由“全面覆盖”向“实效显著”转变。注重提升考核质效,将考核与年度工作总结、日常管理监督、教育培训等环节融合,突出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工作考核力度,摒弃传统“坐等提拔才考核”的惰性思维与“一刀切”的僵化模式。

       坚持“奖罚分明”,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怪圈。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工作实绩与干部年度考核绑定,将考核结果成为奖惩、升迁、职级调整等决策的关键参考,杜绝平均主义与片面平衡。树立“能者受赏、优者得晋、庸者自省、劣者淘汰”的鲜明导向,对考核优秀的优先提拔晋级、评优评先,对考核成绩不佳者,需及时沟通警示、教育引导,必要时采取问责措施,对连续靠后的实施“回炉锻造”,坚决清除“无为者”,让实干者得到实惠、让懈怠者受到警醒,确保“有为”即“有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