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右初光集》记
文/秦易之
诗脉千年,星河流漾,《诗经》屈骚,并峙文壤,自此长江大河,排浪滔滔,幽林阔壑,分脉溥流,莫不沾溉余泽,振诗筋而吐芳华,熏篆籀而承文魂。诗海泛波,溉渍千载,到而今中华号称诗国,国人遍体诗香!
在诗章所有炫烂辉煌的底里,其实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忧患,是一种对世事人生难以把握的焦灼、悲凉乃至落寞。于万物与天地,人生来天然地便是一种异化与对抗,他想超脱这天地间的束缚,向着光明,作一种无拘无束的飞翔,他生来所有的意义与目的似乎便是作一种向上的恒久的追求,他的存在更像是一种神启与奇迹、更像是一种时空的萚落与明证--那便是自由,无论是肉体抑或是精神的。然宇宙无穷,大块廓然,天地总能迫缩人成微尘芥子。在与天地对抗无果后,人类便采取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与天地万物的融洽,而把自由求烙成生命最幽深最底里的一道永恒的纹理。石蕴玉而生辉,川含珠而自媚,而这道纹理的光芒自人性藩篱的罅隙中辉映成人类的崇高与优美--诗!
诗用光明与灵性表达天地节律、人心节律以及审美韵律,在审美中,人类能暂时地实现某种自由。诗的内容,无论是人类朴笃的食色本原,还是风云际会、波谲云诡的历史,以及避无可避的社会人生,都将物化于人类意识深渊处的那道自由的纹理,自由的光明与灵性步量成诗句的平仄、韵脚,以及章句的复沓、思想内容的轮匝,乃至人类所能仅达的寻之无迹而又神遇可期的意境审美的内在韵律。藉由此种韵律,人类期然不期然地能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自洽,超拔卓荦者间或亦能超脱生死轮回而达到一种曼妙无言的自由……万物森罗,天地纹理粲然,而诗的光明与灵性亦具纹理,诗之神运的风行足迹,内里其实是一种民族文化沉淀的潜意识的无意地表徵。诗的纹理辐聚成诗的外在的结构,而此种结构的本底是人类民族的某种心理结构,由然当然地孕络着人类的哲学思想,并不可避免地神启式地指向审美一途,而人类审美心理的节络总是倔强地萤汇成一种逍遥自由的梦现……
诸子百家,思想同开并绽,故《诗》三百,虽经孔子斫落删削,然独花密妍,犹复百人千面,或素朴敦笃、天真烂漫,或镶金嵌玉、流光溢彩,或佻达直白而韵味悠然,或婉转多思而九曲回肠,或高冠端严,或彩衣飘裾……不一而足,实诗家之始壤、百世之言薮。大江一堑,楚地思想寡落,而大泽丰草、巫覡风行,天地初开之光髓尚能侵浸人身,厥有楚辞。楚辞瑰玮奇丽、想落天外,烟水笼茫,葱茏郁茂,是最接近诗的自真的丛生,是这片大地当然的孕蘖与萌冒,在这片烟水丰泽中,生命与诗一起萚落……汉家独尊儒术,董氏宇宙天人大一统思想,在文章与赋体,而不在诗家。其奠基鸿绪、混囵政体,千载以下,循按而已。而其离人类本真之自由,愈行愈远,《古诗十九首》乃斫落禁梏,剥返本真,千载诗国,掌珠独耀。魏晋玄学,挥麈清谈,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清远夐绝,阮籍《咏怀》,虽曲折晦转,郁乎苍茫,然其底里,与渊明抱璞返真、山孕青水过云之意一脉相连,皆能偶具自由本真之相。其中陶诗尤能与万物自洽,颇合庄周逍遥之意,而真正能超脱轮回达于人类与诗之自由者,乃盛唐气象。佛家思想,至唐已递嬗为禅学,其旨要归于慈航一渡,彼岸清净,真能超脱轮回而达自由者,以其能见物真,故能如此。佛家乃人类最接近自由之哲思,惜其途舛杂,或令人难明。唐诗的底里,终于有自由的流动与溥游,人类在唐诗的音节神韵中,或可目遇神游偶达自由之境。诗至盛唐,气象万千,光焰万丈,实诗家之三昧、的归之梯途,不及论亦不必论。诗至唐乃高绝亘古、无复超迈者,天地无偏私,后世岂无具唐人才情者,以时异势不同故也。犹春夏丰茂而秋冬肃藏,自然也,亦天地之自由也,抑或亦人之自由乎?两宋虽国势乏振,而文运昌隆,乃吾国文化之一大结。其间道学升穹,北斗摇光,实暗孕儒释道三家之意而嬗归精极,实归吾国思想之极高一境,惜雕琢用力痕迹稍重,暗显于诗,则虽时有哲思幽远,亦难承盛唐风尘了。明清以降,诗可无论矣,非其人无唐人才具也,其间亦时有唐人气象者,然枫林落叶,难现百花,其时矣乎?
扳指扪数,以为音乐、诗词、书法,乃或能对人类精神的暂时实现聊献一力。诗乃人类精神之栖居,乃为人类追求自由之途,然千年诗国,大都是一种无望又希冀超脱的无可奈何的表徵。毋宁置疑,微斯诗,微斯迹,吾人类之自由的归,何望焉?
以上之言,乃一人私论,敢放言大说,意为一瓣之芬,或益春色,诗国辽阔,未必不令细言一论偏芳……
千年诗田荒落,时见黄沙斑驳,又见千形万状,然盛唐气象、大宋哲思,早已水伏龙潜、盈缩返匿,无复郁苍成林了,偶有萤闪,亦乃断管残沈、吉光片羽。今海右秦君溯之,虽笔未有五彩,才不驭屈宋李杜,然时或天助,令笔能腾骧、才迸流泉,亦有一绪不坠而承祧诗脉者。今诗集俱在,撷一枝片叶,就光看枝露观叶脉,或亦能管窥蠡测,献一言之论云云。
其古诗歌行,多长篇巨制,动辄凡几百言,然文脉流畅,势疾如风,如平沙驰马、霜雪飞天,读来酣畅淋漓、大快心意,令人有长林高风、快刀破竹之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诗叙事绎迹婉转绵密,笔致或浏亮,或沉郁,或虬媚,或尖峻嶙嶙,或落英缤纷,时有柳暗花明、叶底藏风之致。其韵转捷兀,鬼神不测,而千里伏脉,龙行云雾、前后相随,迭宕伏泉,移影换步,而万里回首眸眼相映,大可叹也。其例如《听琴曲》,用语飒然,天高地迥;冷韵肃秋,势如箭镞追风,一往无前;文脉截落顿挫、刀切斧斩,壁立千仞、长河跌瀑;时如骏马驻坡、平沙渺渺,龙行千里,神迹明灭;又如兔起鹘落、驰影茂林。其境凄远渺廓、水寒天杳,有冷月弯刀、岩岫出云、烟笼寒江之感;《李凭箜篌引》后,能颉颃者,此诗或其一也。其句有“天光烟云接天隅,风起浪卷万马喑;水天一碧万里澄,寒江影涵冷月沉”,或与“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相商略,沉思微吟,略不相负。其《水泊梁山怀古》有句云“一把辛酸泪,替天行道名”,千古之下,心酸可感;“至今冰雪骨,未曾令水清”,今世之水,何曾清也?“晚照山影乱,空留雁过声”,人事之叹,天地之喟也……如此明珠,集中在在多有。又诗势多姿,或如柳书颜字,正襟端严、寒霜肃肃;或媚姿映潭,如赵松雪临笔,长带善舞,春荷弱柳、扶风自笑;又或平林幽远、散澹萧疏,若魏晋风流;间有高远叠嶂,千山林立、拔矗天荒者,又如华山雁荡,丘壑纵横;又有纵酒使气,若五陵少年,肥马轻裘、意气风发……一集过眼,镂金错彩,如八宝楼台,目观则龙鳞耀目、满眼生辉,平添孤峭卓荦、独枪立天之势,大养气脉!
溯之者,吾二兄也。古有举贤不避亲之言,乃况“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耶?使眉山三苏起,对文而赏,必不掩兄弟父子之文!此文或间有溢美,但无虚美,诸君目览,则知吾言不虚也!
“明月之珠,不能无纇”,此集未必尽珠玉,“一夜凉风起邓林,寒蝉唱远漫萧森;浔河西望流天际,泰岱东瞻会太阴”(步老杜《秋兴八首》其一),觉颇举唐人气象,便使老杜见,意其必相揖提襟、举觞快饮!此集便余皆覆瓿之作,有此二句,亦必不废也,况昆山玉场,美玉丰蕴乎?诸君以为然否?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