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我开始《微习惯》的第六遍阅读,到昨天完成,用时50天,基本是每天至少阅读两页,当然,我也有一些天是没有读的,有很多天是超额完成基本任务,大多都是在排队、打水等候时看的,见缝插针,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01 复利效应是客观存在的
这50天以来,我深刻地体会到复利效应的作用,是在锻炼上,我每天做俯卧撑、平板支撑、深蹲、卷腹、铁板桥,《囚徒健身》里面五个类别,我都有在践行中,正式俯卧撑、深蹲从20个增加到22个,铁板桥从15个增加到20个,每天早上起床时,就把它们先完成,搞定之后再开始别的事。
看起来这也没增加多少的量,是吧?你要看可持续性,这是早上第一件事,所以,我一直都在保持,没有中断过。现在我的舍友都说我的肌肉很结实,这种外部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我这么长时间以来的努力。
这段时间里,我开始举腿,其实就是平躺在瑜伽垫上,双手放身体两侧,双腿举起,跟地面夹角大概是30度,锻炼腿部、腹部的肌肉,当然,我也没想到,它给我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加速消耗我的能量,促进我的消化,提高我的睡眠质量。尤其是在第二天早上,配合平板支撑,还能促进我排便——这真是意外惊喜。
现在我每天在锻炼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也不怎么耗费我的能量和意志力,所以总想着增加多一两个动作,持续保持下去,我忽然发现自己的锻炼记录表格已经满了,无法再增添新的项目,只好作罢。
另外一个复利效应是在读书上,现在我看英文版的书比以前更快了,我觉得还可以更快,继续读,将来有一天肯定会变得更加快,不仅是阅读速度,更是理解速度。
当然,也有坏的复利效应。我平时刷手机、看短视频,这些行为看似微小,持续时间不长,也会给我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我发现自己看几分钟手机之后,就变得有点焦虑,可如果我刻意不去看手机,反倒变得平和,这方面我也在不断改进。
02 客观看待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大脑的可塑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强大,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相应的反馈,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到200多天不等,它因人而异。
如,学习葫芦丝奏乐,对于一个钢琴家和不懂音乐的木匠来说,肯定是前者的“领悟程度”更快、更高,但是,只要木匠持续练习,让自己的大脑适应这其中的种种变化,那么,慢慢地,他也能获得很大的进步,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刻意练习,说不定他能在众人面前演奏,当然,至于能否到达世界级殿堂表演,这得要看个人造化了。
比较遗憾的一点就是,我在很多领域,比如学业上,科研、实验方面,确实有很大的瓶颈,自己也没有试着突破自我,是我低估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起点以及自己进步的速度。
大脑改变的速度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当外界变化太大时,它无法适应,产生一些生理反应,对外表现为“畏难”、“犹豫不前”等状态,这都是人们的看法,我觉得从生理角度来阐释,不带任何的褒贬评价,会更好一些。起码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前行的动力。
面对变化,我们会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停滞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改变,一切无从谈起。书里面给我的解答很好:当你无法执行时,你要知道,不是你的问题,那是你的策略问题,它是可以更换的。所以,我现在也试着把微习惯用到我的学业上,至于什么时候能出效果,看我的持续努力吧。
03 小结
我知道这是一本需要长期践行的书,所以,为了提醒自己,选择长期阅读,至少读10遍,边看边做,我相信大脑可塑的力量,更相信自己会通过长期行动,改变自己,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