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阉伶歌手” 是源自茨威格的一篇人物传记《亨德尔的复活》,从而我得知了原来意大利有过这样一群通过阉割而获得女性声线特征的男性歌手。当时,我立马想到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同样是男性来演绎女性声线,但相比较而言,“假声”比“阉割”显然要人道多了。
出于兴趣,我google了“阉伶歌手”的背景资料,发现“阉伶歌手”的起源跟京剧的男性旦角的起源还颇有相似之处。
“阉伶歌手最早出现在16世纪,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不被允许登上舞台,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首先引入了阉伶歌手,他们挑选出那些嗓音洪亮的清澈男童,在进入青春期前通过残忍的阉割手术来改变他们发育后的声音,因为体内的性激素发生变化,他们的声道会变窄,有利于音域的扩张,加上巨大的肺活量和声理体积,使他们拥有了超过了常人3倍的非凡嗓音,阉人歌手也在讲究音质和技巧的美声唱法年代风靡一时,那时大多数歌剧院的演唱者都是阉伶歌手。 然而,从更实际的角度考虑,对阉人歌手的存在的更有利的证据是它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活路。在那不勒斯王国中,密探被派遣前往意大利各处,带回有潜力的孩子,再在基地中训练他们。尽管剥削重重,但对于这些被阉割过的孩子而言,确实前景美好。虽然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最终得到一副惊艳的嗓音(其中不少人只会靠在不知名的小镇中演唱弥撒换取微薄酬金度日),但每一个人都会获得在其他境况中难以企及的完善教育。 ”
相似处之一,在于同样是女性由于社会地位和世俗偏见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不宜抛头露面而无法登上舞台(中国的戏曲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出于戏班子里男女互相生活在一起的诸多不便和对风化的考量,通常要么全是男性,男性演旦角,要么全是女性,女性演生角——像《红楼梦》中蕊官、芳官全是丫头扮演戏中男女诸角);相似点二,在于“它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活路”,电影《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就是其母在走投无路后狠心将他送入了戏班,学戏苦且社会地位低,富家子弟有的是“票友”但不会真的被送去学戏谋生。 当然,从艺术特点和两者承载的文化上,京剧和意大利的歌剧肯定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然而,我以为,如果作为仅仅知道“阉伶歌手”的西方人或仅仅熟悉京剧的中国人而言,如果知道了这两者之间哪怕是很表像的一点相通之处,也是对了解彼此有所裨益的吧。
突然想起,上世纪早期的梅兰芳访美。我曾经遥想过当老美们听到从一位女性扮相的男子口中唱出女性的声音时,该是怎样的一种“诧异”心情和猎奇心理。现在想来,如果老美们对西方“阉伶歌手”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当不至于如我想象中那么诧异吧。没有机会看到当时外国媒体上在推荐梅兰芳时用了哪些具体的措辞,是否真的有人像我一样,做了与“阉伶歌手”的类比呢?(就像今天“百度”在上市时所宣传的“中国的Google”这样的类比)。这,就不得而知了。
使我产生联想的另一位人物,还有俄罗斯的当红歌手Vitas,听到他为“东方卫视”演唱的一句“风从东方来”常常使我产生“京剧”的错觉。现在知道了,原来他采用的是仿阉伶的唱法,他拥有先天独特的嗓音条件,再通过一定的声乐训练,他的“咽音”(海豚音)(咽音并不同于海豚音,前者可以靠训练达到,后者是天生的)近似于曾经的阉伶歌手。
更多有关“阉伶歌手”的介绍:17、18世纪阉伶歌手的盛行,大大发展了各种歌唱技巧,因之在声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美声唱法的始祖正是这些阉人歌手,正是他们塑造了今天歌剧的辉煌!历史上最著名的阉人歌手有塞涅西诺、卡法雷利、法瑞内利。1994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Farinelli Castrato》(中译名《绝代妖姬》)描述的正是法里内利的生平故事。
除音乐以外,阉人歌手甚至引发过历史轶事,17世纪,迷恋阉伶歌手的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为了从波兰国王那里借歌手为其表演还停止了与波兰的战争。直到1870年,意大利宣布其为不合法后,阉伶歌手的盛行才退出了历史舞台。1902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颁布命令永久禁止阉伶歌手在教堂演唱。在这之后,最后一位阉伶歌手Alessandro Moreschi于1922年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