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竞争激烈的时代,怎么看书?
这年头看书,特别需要定力。
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文字需要在如此碎片化的时间里和如此之多的对手竞争:直播、网剧、游戏、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
如此,读书好像成为一种奢侈行为,成为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行。
读书,需要时间,更需要注意力。时间正在被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轮狠狠碾压,被滚滚红尘切割得支离破碎;而注意力也渐渐成为奢侈品,成为各商家全力捕捉的稀缺资源。
三十年前的某一段时间,我沉迷于武侠小说,尤其是古龙后期的作品,他把哲学、诗歌、散文、推理等写作手法嵌入武侠小说里。
于是,武侠小说不再是简单的武打招式的描述,不再是市井的江湖恩怨的搏杀,而是注入朴素的人类情感,悲天悯人,把小说提升到了一定高度,进入文学范畴。
钟情于古龙小说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迷恋古龙式经典短句,如:“九月,月圆,夜凉如水。” “酷热,无风,她独自坐在屋檐下。”这些文字让我陶醉其中,看到精彩处便嗤嗤坏笑,浑身发颤,以致同学以为我是癫痫发作。期间,我得一绰号:“癫子”。
上课时,常常把武侠小说夹在课本里,从对面看,我像是在专心上课,认真阅读,我也的确是在认真“阅读”--读的是小说。有一次,看的太投入了,没发现老师已经走到我旁边,我还在“孜孜不倦”。突然,听到一声咋响,我眼冒金星,一阵晕菜,好像火星撞地球,时间就此停滞。
在同学的哄堂大笑声中,我才晃过神来,原来是老师拿他手上一本《生理卫生》书在敲我的脑袋。
下课后,老师作出惩罚:我负责打扫一周的教室和厕所卫生。此事让我印象深刻,这么多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
对余华的虚构类小说,喜之好之,温故而知新。余华文笔幽默犀利,对人性和社情刻画入木三分,十分传神。
《活着》描述主人公经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体现出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许三观卖血记》对生活的描写则让人忍俊不禁,在笑意中体会无奈,穿过闪闪泪光,感叹生活的不易。
风雨人生路,谁不是穿越漫漫长夜,才抵达黎明。
读到一本好书时,内心窃喜,难以言表;阅读心仪的作品,那专注力与愉悦感让我产生心流。
心流,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我幻想着能长期地、独自地霸占它,让它随我的思绪涌动,一茬又一茬的引发灵感,犹如神灵附体。
打个比喻,那感觉类似于面对女神时,即便相对无言,可心里那不安分的小鹿总在不断撩拨情感的痒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断迸发奇思妙想…。
也许是代际差异,也许是思维惯性。在即将跨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我对电子书依旧不感冒,尚有抵触情绪,虽然偶尔也阅之,但大多是为寻找资料。
而我对纸质书则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也许是那种油墨香,也许是那种仪式感,当我打开一本书时,如同开启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而愉悦感则是仪式的祭祀法器。
一篇好文章或是一本好书,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同身受;能让读者产生某种关联和交集,在读者的心里有效制造一些涟漪,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当然是有趣、有料、有种的思想。
文字的终点是眼睛,眼睛到心灵的这一段距离,需要用文意去完成。文意的终点是心灵,心灵到灵魂的这一段距离,也许需要牧师来衔接。
作为读者,读完书的最美姿势是:会心一笑,掩卷而思。我想,这应该给予作者最大的慰藉和回报。
和菜头说,现代年轻人读书不是为了增长智慧,开阔眼界,而是打发时间。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如果单纯为了打发时间,可以有多种方式,都比读书要来的疯狂和刺激。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是十分痛苦和荒诞的行为。
这就像是一个单相思者,却要求对方与自己一样的相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后一定鸡飞蛋打,一地鸡毛。
人性是矛盾的,总在寻求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来回切换与闪躲。既祈求不确定性的生活带来带来日复一日的新鲜感,又希望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中找到确定性,避免焦虑,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从经济学视角看,有需求就有市场,而这也许是我们不断学习的动力。有位先生说,读书需要一种情怀,我非常认同,也颇有同感。
此刻,窗外细雨霏霏,室内炉火青青。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呃,看书,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