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跟随一位律师实习,这位律师是律所的主任合伙人,这家律所是传统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在三线城市,没有什么上市之类高大上的非诉讼业务找上门,基本都是天天跑法院的诉讼业务,这位律师在外界评价是人品不错、赚钱能力挺强,我抱着崇拜的情怀跟随他,幻想着律师的种种美好。
时日渐渐多了,才发现关于律师的美好幻想碎了一地。这位主任律师确实人品不错,对我也百般照顾,在和他讨论疑难案件时候可以说我想说,只要是认真从我大脑中思虑了一番,有时讨论的挺火热和激烈的。那些时刻,我感觉距离律师的美好幻想无比接近。
那时,他一周平均要参加各类酒席应酬三四次以上,记得不少次应酬的第二天,他会面带痛苦地和我说昨天喝得太多了,一个比一个能喝。
但据我观察,他其实已经习惯了甚至是喜欢了这样的一种工作生活方式。当他认定这些没有什么不好,或者无法选择必须要接受的时候,从而在心理上接受了这样的工作模式,他也就取得了心理的平衡。
那是这位主任律师的选择,这种工作的模式包含的社交方式的甘苦冷暖只有他自己知道,我无从知晓也不想知道,因为那对我没有什么意义,别人有别人的选择,我的选择呢?我这样问自己。
我要知道自己在一件事情处理上不喜欢什么但是更需要知道想要什么。应酬社交,在我的意识中,酒当做水来喝,喝得越多越能证明一个人的人品:爽快!还有各种虚假的话语充斥着从开始到结束的酒宴。说实话,我真不喜欢也不认同这种逻辑。我 也相信无数人都不喜欢,可是,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不喜欢发生。
02
我曾遇见过一个同校毕业的不同专业的师弟,当年他毕业时候过关斩将费尽心力考入了无数人羡慕的某个城市的发改委,但是仅仅过了不到半年,他就选择辞职逃离了出来。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果断地离开?
他说:我的工作就是白天混日子,晚上陪着领导去参加各种饭局,一周有四五次,差不多天天都有的,我的价值好像就是陪喝的,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我的心里发慌,感觉看到的只是还有无数次的饭局和狂喝酒之后的无数次呕吐在等待着我,没有什么比这个让我更痛苦了。
因为他学习的专业是旅游管理,辞职出来并不好找到新的不错工作,于是就找了一家小的私人公司先停留着,他说老板待他不错。
我相信也祝愿他会越来越好,我也相信敢于为自己未来做出这样选择的人随着岁月的磨炼终究会发现适合自己的所长职业,哪怕这个过程万分痛苦,其实他自己也是无怨无悔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共同体,别人的需求通过社会分工得到满足,并不需啊自己去满足自己需要的一切,只要具有交换的金钱。
今天,我们每个人有一项需求时,可以找到许多的市场供给方,那么多的可选择对象,我为什么要选择你?有很多种方式,也有很多种因素左右着一个主体的选择,但我相信能够给予别人真正好的东西最终会过得挺好。
03
每个行业中的人都有各种生活的信念和想法以及做法,你我其实都一样在消耗着有限的生命,其实没有哪种方式可以由他人有资格去评论,只有你自己有资格去感觉去付出行动。只有适合你的,没有最好的存在。
对于自己并不喜欢和欣赏的生活方式敢于去拒绝,这个过程在旁观者听起来是无比美好的事情,但真正由自己去行动却需要忍受外在与内在的双重考验。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的机会也总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于是无数的孩子在做出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时——选择专业时会被动或者主动地选择那些看起来热门的专业,主动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更可怕,因为他们第一次主动地背离了自我的真实。
但是,其实可以从许多人的经历中去发现,尽管绕了许多弯路,只要自我意识觉醒并持续探索,你最终还是会收获你想要的生活,至少你在通往理想生活的路上也是幸福的,没那么痛苦。
安妮宝贝,现改笔名为庆山,公开资料显示她为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毕业后按照家人的意愿选择银行工作,柜员的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她内心对于未来的生活期望,于是尽管在那时从银行辞职很难,尽管家人都极力反对她离开银行,她仍然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连手续都没有等得及办好。后来,她并没有一帆风顺,辗转停留几个城市、几份工作,不变的是她坚持她认为喜欢的有价值的写作。
04
张民元律师在《“孤独”是法律人最基础的品格》一文中写到:“朋友觉得我每天“素食裹腹,进食堂回家形只影单,外面世界无任何交际,极少有酒肉朋友,也并无过从甚密的至交,觉得我的人生甚是无趣,便心生几份同情”。
他回答朋友的疑问:“孤独是一种力量:作为一个法律人,只有当你处于孤独的状态时,你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专业,去弄学问,你才有可能努力将自己改造成为一名学者,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法律人。”“我一直在努力成为一名专业型学者型的律师,我在向这个目标靠近,并且无限接近了”。
他也坦诚:“之所以选择孤独,可能并不是完全因为我喜欢并爱上孤独,而更多的原因应该归属于我的外地人身份和柔弱的社交能力”。
我读到的是一种生活的美学,避免自己所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道理,可是我们忘了,或者是归结于身不由己。
你是否可以用内心的选择抵挡住种种残酷的现实,张民元律师在这条路上行走了二十余年,才有资格写下这篇文章强调孤独的美感,对于许多的同路人,看了只是看了,有心也无力遵从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