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8 佳豫
《和谐社会,教育为先》(解读论语第113天)
日经第418篇(泰伯第八)
经典原文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一个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成就于学乐。”
我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于诗句一般都比较简短好记,朗朗上口,所以孩子初学语文可以从诗下手。当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诗人的那种感觉和意境;读着读着,就不自觉的会吟唱起来。
那孔子这里的《诗》不是指《唐诗》,而是指《诗经》。孔子删订的《诗经》差不多只剩三百篇,但是,每首诗讲的都是正念、正见,所以,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了诗经之后,就会让人发起学圣贤、学君子的志向。
王阳明先生说,一个人首先要立志,那诗可言志。写诗的人,通常都会在诗中倾注自己内心强烈的志向和情感。
诗一般都是任情而发,一个感情不丰富的人,很难写出诗句来,所以,诗发乎于情,而止乎于礼。
只有诗和礼同时学,才能达到中庸之道。所以学《诗》的最高境界是:志于道,同时,道必须用礼才能够成就。做到温柔,敦厚,不暴力,不哀伤。
不光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其实,古代的字画都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下笔的力度,画面的锋芒度,必定取决于作者当下的心情环境。所以孔子教导颜回一生要克己复礼。
天地自然界本来就是恪守着礼在运行,如日月星辰,他们各行其道,各有各轨,互不扰乱。那人学礼也要能够回归自然,与天地合一。
所以美善的音乐就像天地所调和出来的旋律一样,十分和谐,如果真的听进去,那就可以入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舜所做的韶乐,能够跟天地融为一体,涵养自己性情的同时还能成就自性之德。
孔子的12字箴言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不论学习六艺中的哪一艺,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回归自性。现在几乎找不出圣人,那想找圣人的音乐也就难上加难了。
道需要靠人去弘扬,如果没有真正入境界的人来传播这些诗、礼、乐,那么早晚要断层。虽然文字存在,但是没有人得真传,所以很难传播,传承!
经典原文2: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礼记·学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本身其实也是政治,也就是说,帮助君主治理国家,把人民教好了,这国家就太平了,所以政治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办教育。
那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三种教育可以把人民教好。
在古代,他们用礼乐来做教育,以礼治身、以乐养心,用礼乐施教,用礼乐施政,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乐之邦。
《中庸》里孔子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我们都听过德不配位吧,也就是说德和位都要同时存在才可以,德、位相配的人才有资格来制礼作乐。
光有位没有德,不行,因为没有德,就没有见性,作的礼乐肯定会有失偏颇;那光有德没有位,也不行,因为没有这个资格,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像孔子,他有德,可是他没有位,他不是天子、不是领导人,他只能给予建议,建议天子制礼作乐,建议诸侯复兴礼乐,自己不敢创作,所以他自己说述而不作。
前面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艺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服务于道德仁的,而且礼、乐又排在六艺的最前面,所以礼、乐很重要。礼就是我们讲的制度、规矩,而乐就是艺术。
所以作为统管艺术的广电局很重要,要隐恶扬善,审核播放一些启发人心的艺术节目,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大家总是接受不良的艺术节目教育,那就会把人民教坏了,社会怎么能和谐呢。
所以“思无邪”这三个字是艺术的原则。
古代的教育并不发达,为什么能把人民教得这么好呢?!
在古代做官的是最轻松的,他们有时间就常常去游山玩水,跟一些老朋友一起吟诗作对。这礼乐已经把人民教得很好了,所以他们没案子办,自然轻松自在。
而现在的公务员,当官那可真的不容易,压力重,天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分工很细,每个人都是那么忙。
古代的官可是什么事都得管,叫父母官。不论是民事、刑事案件,他都管、他都办,经济、交通,方方面面一个官全部搞定,同时他还那么轻松。
古代乡间老百姓他们没有机会去读书,但他们的道德仁义常常可以通过乡村表演的那些大戏里学来,戏曲里头你仔细听它的内容,都是关于忠孝节义的事情。
古人的人心都淳厚,都很老实,都非常的善良,这样的人民好教、好管。
所以讲到教育、讲到政治,古代那一套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大道很难懂,礼乐是通向大道的一个方法。道说都说不出来,那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又怎么能听得懂?!
当然时代在变,现在的人维度都提升不少,也能理解很多问题,做到自律。
所有的圣贤教学都是一样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强调力行。不力行,真的很难体悟,所以不可使知之。
经典原文3: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仁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因事被逼得太厉害的人,也会出乱子。”
小人好勇斗狠,不能安于贫穷的现状,迟早会犯上作乱。
君子温良恭俭让,不会跟人争强好胜,只会让。
我们说谦让是圣德,《道德经》上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有两种德行:一是谦卑,人家都争高位,它却往低处流,把高位让给别人,这是谦德。
第二是柔顺,水能够流到哪里就顺到哪里,流到圆的池子里,它就是圆形的,流到方的池子里它就是方形的,自己没有固定的形状,水不执着,能够随顺外境,真正做到恒顺众生。
和前面讲过的舌头和牙齿的故事一样,老子讲守柔曰强,真正的强者是能守柔,正所谓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滴水穿石就是柔能胜刚的最好解释,君子不会跟人家拔刀而起,挺身而斗那叫匹夫之勇,不可能成大器。
一个立志高远的人,他能够忍耐,因为他有大志向,不会计较于一时的不愤。就好比前面说到的桓魋刺杀孔子之事,孔子并不会放在心上。
君子也不会疾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四章时孔子有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仁者无敌,他们内心没有对立,从自己内心化解跟一切人的对立,跟一切人的矛盾。
苏州寒山寺,寒山和拾德的著名对话:寒山子问拾德曰:世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欺我、吓我、骗我、谤我、轻我、凌辱我、非笑我、以及不堪我。如何处置乎?
拾德对曰:只是忍他,教他,畏他,避他,让他,谦逊他,莫睬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小人跟君子正好相反,小人的心性不善,自己不为善、不行善,见到人家行善了,还不以为然,嗤之以鼻。见到人行不善,会厌恶,会憎恨,特别是别人对他不起,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
所以这一段是夫子在教化世人,如何对待不仁之人。
对待不仁之人,不能够去逼他,不能去憎恨他,应该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化他,这就不会使他作乱了。
所以要挽救世道人心,真正实现和谐社会,教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