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略读了杨景芝的关于儿童的《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说略读是因为需要反复读才能逐渐清晰透彻作者描述内容。
首先,结合实践常规课程遇到了困难并难以解决,深知对于美术与美术教育两词明显区别,于是对杨景芝这位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充满了期待。
其次,关于杨景芝,周围都在从事大型艺术教育及专业活动的环境里,却选择钻研少儿美术教育,积累并分析儿童作品、讲学等,对这位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又充满了好奇。
最后,这一书中有无数儿童作品,或许有些作品内容杂乱无章、不合章法(在成年人眼里),杨景芝如何解读。
儿童的创造思维发展:
1、视觉是媒介。人体绝大部分的感官接收器集中在眼部。是一个极敏锐的器官,能辨别大约50万种颜色,能看到27公里以外的烛光,能感知0.0003秒的闪光,它会记录空间中不同位置、形状、大小、颜色,瞬间将对象组织、加工凸显出来。人对美的感受瞬间形成的。
2、生活是源泉。只有产生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才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的绘画。绘画起初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种技法,它是儿童情感的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和看法。新鲜的食物会激发儿童的创作灵感。
3、兴趣是动力。儿童对绘画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产生好奇心、持续专注力、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
1、实践是必要途径。犹如:从事试味活动的人有灵敏的味觉和嗅觉,染色的的人具有敏锐的辨色能力,陶瓷工人有灵敏的听觉,磨粉工人触觉灵敏......在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练习,使感官不断接受刺激,能力得到发展,获得技能。
2、启发是催化剂。启发和灌输是对立的,美术活动需要教师用激活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规范、模仿和识记。
3、发展个性是关键。个性由生理发展和环境习得。个性的差异性需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理解、对待、正确引导儿童。
备课:
教学程序:
(1)导言。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2)体验与感受。通过观察、回忆、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特征与本质,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初步认识。
(3)思考造型方法。认识和探索造型材料以及造型元素、组织原理的运用,使学生从普遍规律中寻找进行个性创造的方法。
(4)以点带面,推动为发展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去、切磋去,教师不断根据学生作业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经验顺利完成作业。
(5)小结。互相观摩,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增强信心,取得切身体经验。
交流: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
比如通过游戏、表演、应用、参观、游览、比赛、联欢、交往、展览等活动,课内外相结合自己动手、总结经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师生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
启发:
通过问题诱发积极的言语。
认识记忆性问题。比如生活中哪些东西属于植物?植物由哪部分组成?生长需要什么?讨论植物的自然属性。
感知性问题。观察、触摸,凭直觉描述事物特征、细节。
思考性问题。比如:设计和制作一件滚动的玩具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圆形物才能滚动......
评价性问题。发表意见、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示范与直观:
教师上课进行示范表演,让学生尊敬和信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展示范画,明确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传授个人经验。教学效果如出一人之手。
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特征、直觉表现、开阔眼界、启发创作意识,提出、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