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课,上得非常好。课后一位听课的老师向他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当我们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时,用读书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时,你拿起李白的《静夜思》这篇教材:
脑子里就会想起那个意气风发,心胸阔大的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想起那个超尘脱俗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想起那个有着瑰丽想象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起那个有“辅弼天下”的愿望却无法实现而悲叹的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想起那个徬徨苦闷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想起那个牢骚满腹的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想起那个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想起那个对未来充满信念的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想起那个对朋友情深意重的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甚至会想起诗人杜甫的《梦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想起诗人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三分酒气七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唐朝”。甚至还会想起其他的思乡思亲之作: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一来,教者教《静夜思》,就不仅仅是对照教参的宣读,就不仅仅是把那意蕴丰富的二十个字笨拙地翻译成现代文。《静夜思》在教者的头脑里是单一的又是丰富的,是极简的又是极美的。它传达的是诗人李白的天簌之音,又传载着人类永恒的思乡思亲情结。
一辈子备一堂课,从这样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并于课上解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此文已于2006年发表于《小学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