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上车查得严,他刚买的电动车被交警扣留了,需要用1-2千元才能赎回来。
他舍不得用这1-2千块钱赎回来,毕竟那辆新车就是值这个价。
车没了,意味着上班不方便。
那天,他情绪低落,吃不下饭。
请他吃顿晚饭,他的坏情绪稍微有点好转。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重新买辆就好了。
他点点头,一副失落的样子说:损失惨重啊。
原先买的车就花费一两千,现在再买一台,损失三四千块。
竟无言以对。。。
生活中,当一件事发生之后,是要继续沉沦在情绪中,还是想办法改善、解决。是一个人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但这种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固定的。
而改变的前提必须是,要先意识到这种习惯正在“坑你”,才会有改变的想法。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提到有个心理学研究:你的思想会影响到事情的情境,习惯性的悲观想法会使更多不顺利的事情降临到我们头上,也就是恶性循环。
悲观的人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坏事会永远影响他们的生活,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使得无助感会扩散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打击面百分之百。他们总是怪罪自己,把不是自己的过失看作是自己的错。
而乐观的人正好相反,他们觉得坏事都是暂时的,是特定的原因造成的,这就限制了无助的时间和影响范围,而把好事归因为自己的人格特质等这些永久性因素。
美好的生活需要大部分时间的乐观和偶尔的悲观。
轻度的悲观促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
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