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这个时代的货币,而我们都是推销员……——忘了是谁说
首先,这不是标题党。
其次,你应该深刻感觉到,除了颜以外,“会讲话”是另一大杀器。无论男女。
再次,无此感觉的成年人,或与世隔绝、或手握排他性技能(相信我,大多数人不属此类)。
最后,如无天生美颜、也不想整容,“会讲话”为你再造第二张脸。
前阵子,听了个讲座,Airbnb创始人Brian Chesky讲到,我们已经在一个人人自媒体的时代,而即将到来的将是一个人人创业者的时代。乍听上去似是欢欣鼓舞的大好局面,细想想却是刀光血影的必然红海。门槛越低、准入越多、竞争越烈,无论手握内容还是手握产品,都是一样,入场越晚、难度越大。
这样的“人人”场景,可想而知,人人都得真的为自己“代言”了。商务沟通和公众演讲不再只是营销、PR、品牌等职能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老板和管理层的事儿,因为很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得胜任多角色乃至全职能,眼下许多创业者们不都已然如是了么。
闲话不说了,只说如何准备一场成功的演讲,答案是,做一个有准备的演讲者。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关键就在于“准备”,因为一旦开讲,一切都是泼出去的水。
我们需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外界:了解一切所需要了解的
对外界的把控上,作为演讲者,你需要掌握“两个一”,即“一个认知+一些信息”。
一个认知指,清楚这次演讲的听众眼中“我是谁”。很多人会告诉你,演讲前先想想为什么要演讲,为了销售产品?为了获得认可?为了联络情感?这是当然必须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个事实:任何传播都是基于传播者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接受却是基于听众的认识。于是,在确定演讲的目标的同时,还应了解兼顾听众的特征和需求,平衡两者,从而调整演讲的内容、形式、情绪与表达。
一些信息包括,时间、时长、场所条件、现场设备、技术手段、服装要求等等。了解到这些,再寻找相应的策略应对,比如,若是餐后时段,就要考虑一个格外精彩的开场,演讲时间大于40分钟的话,最好在开场后15分钟左右有一次互动,节奏性的制造高潮,让大家从昏昏入睡中保持清醒;若是餐前时段,则要记得简洁有力度、决不超时。从演讲用具(如话筒、翻页器等)到服装种种,其实都有讲究,此处不赘述,每个细节的准备到位都会为演讲者增添一份信心,从而为演讲加分。
自身:由内而外的到位
演讲者的自身状态则需要通过练习达到——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指非语言沟通部分,包括表情、肢体语言的理解和同步。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复杂的学问,有许多门道,理论容易获得,但实践实在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建议演练时在讲之外要把表情和动作配合上去,拿手机摄录下来,而后就是一遍遍琢磨、一遍遍练习、一遍遍摄录。就中国文化而言,一般动作也不宜过多,反而可以多进行眼神交流。自身控制之外,也便于观察观众反应,适时自我调整。
关于口到,有人问我要不要背诵。其实不应该是背诵,背诵会让人紧张,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逐字逐句按照讲稿来,需要做的是,列出一系列要点,反复演练彩排,直至烂熟于心。
最后是心到,指情绪的酝酿与控制。无论我们演练多少次,上台做公众演讲总会让人紧张到失忆、重复、口误、口吃……,互动问答等环节中还可能会遇到棘手问题。这时,就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害怕失误、停顿或者冲突,其实没人知道你本该讲什么,不是么?而鸦雀无声难道不是恰恰说明大家都在等待听你说话?观点不一致才是互动啊,因为听众的立场总是不尽相同?情绪是会传染的,如果你恐慌、不自然、甚至是对抗,观众是会感受到的;相反的,如果你自信、热情而坦率,观众也会受到你的感染。
内容:准备一个好故事
做好外界与自身的准备之时,让我们好好雕琢一下内容。无论你要讲什么,都可以试试组织一个故事,因为,故事和创意让人兴味盎然,而鼓吹和大道理听起来总是平淡无趣。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用以下三步,来确定演讲要从哪里出发,到哪里结束。
首先,找到关键信息、确立故事框架。根据对外界的准备,我们已经了解到观众的关注点及对话题的熟悉程度,那么就可以根据演讲时长,确定框架,力求在有限时间内迅速切入主题、传递关键信息。
其次,为故事的骨架注入血肉。越深入越好,用相关细节去丰满它,为观众营造可以想象的空间,比如,运用举例、场景设定、解决方案、冲突情节、逻辑性图示等等方式。找到令自己感到舒适的方式来呈现你的思维。
最后,别忘了一个难忘的开头和结尾。
以上诸点,在以下情况中也通用,比如开课、路演、商务沟通等等。而关于如何组织一个好故事,不及具体说,大概需要另外单写一篇,大家可以先看看今天的书籍推荐。
—
关于讲故事,其实可以更深入谈一谈,推荐: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罗伯特·麦基
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