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的诸葛亮区分开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其智慧近乎于妖。每次行军打仗,总是需要诸葛亮安排几个锦囊妙计,而作为他的下属将士,不需要思考怎么打仗,只需到关键时刻,拆开诸葛丞相给的锦囊就可以了,诸葛亮料事如神,但感觉近乎于妖。
而根据陈寿的《三国志》等有关史料的记载,诸葛亮应该是一位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行政后勤管理专家以及权谋策略大师。当然《三国志》有可能是站在曹魏的立场上面去撰写的,其对刘备建立的政权称之为蜀汉,其实这是一个贬称,正确的修史说法,应该称之为季汉,即两汉之后、排序第三的汉朝。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陈寿的《三国志》是否对诸葛亮有贬低抹黑之处?也是值得怀疑与推敲的。但通过一些客观事实,我们还是可以请诸葛丞相走下借东风的神坛。
蜀汉不修史,这是否是诸葛亮的问题?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找不到蜀汉官方记载的史料,因为蜀汉没有设置史官,即像太史公这样的专职人员为蜀汉这个政权记录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东周秦汉以来的修史,已经成为一个官方传统,两汉400年出现了班氏家族、司马迁等著名的史官。蜀汉政权,以两汉正统自居,居然没有设置史官,这是为何?这个历史的谜团也许永远无从破解,但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丞相,肯定脱不了干系。难道是诸葛亮作为蜀汉初期的实际掌控者,不希望有史官记录下什么?但至少他作为丞相却没有设置史官,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职!
伐曹魏无功,这是否是诸葛亮的问题?
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曹魏,劳而无功,最终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试问,作为一名统军的主帅连战连败,却没有被问责,或被勒令辞职,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放在现在,有哪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经营业绩连年亏损,却还能稳稳的占据总经理的岗位,而不被董事会所罢免?由此可见,诸葛亮大概率应该是蜀汉的实际掌控者,也就是所谓的权臣,他与后主刘禅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权臣与虚君,或者是日本的幕府将军与天皇的关系。当然,诸葛亮,志存高远,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孱弱的蜀汉国力主动出击,攻击曹魏,正是以讨伐汉贼的名义宣示蜀汉政权的正统正确!因此他不得不主动出击!但从实战业绩来看,至少可以说明诸葛亮不能算是最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文学名篇,中学生的必背课文,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实是表示谦虚的包装之辞,诸葛亮本身就出自世家大族,其家族成员在曹魏、蜀汉、东吴皆有政治投资。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坚持了30年以上才被灭亡,而不像《三国演义》给人造成的印象,似乎诸葛亮一去世,蜀汉政权很快就被灭亡了。
写下这些文字,并没有贬低和抹黑诸葛亮的意思,无论是小说中的、还是历史上的诸葛亮,都是令人尊敬的。成都的诸葛武侯祠,也是我心心念念要找机会去拜访的目的地,在武侯祠的柏树下,朗读一次《出师表》、《诫子书》,感受一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定会有时空的穿越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还是要把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演义中的诸葛亮区分开来,一个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看待任何的人与事,千万不能抱有固定的刻板印象,而是应该保持观察与质疑的态度,要根据事实去做独立的思考判断,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千万不要盲目听信。
多问一个为什么?或许,你就可以把一位大神请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