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生写作,还是成年人写作,都经常会面临无话可写的窘境。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真的无话可写,而是大家在写作之前,会自动屏蔽掉一些自认为“不该写的内容”,这些“不该写的内容”里,就包含我们的一些负面感受。潜意识里大家都认为,负面的东西是不应该被写进文章里的,整个社会也都在弘扬“正能量”,但是感受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直接和真实,骗不了任何人。所以,在写作中,如果一味的隐藏或逃避某种负面感受,你就会发现,我们写出来的文字会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
比如,学生作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小强输掉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足球赛,明明内心难受的要命,小强在作文结尾处却还是会写“虽然我们输掉了比赛,但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样的假话;
就剩一块蛋糕了,小伟其实不想把它留给弟弟,想“独吞”,但小伟还是会在作文本里写:想到“融四岁,能让梨”,我就主动把蛋糕送给了弟弟;
期末考试,同桌的数学比小红高出了三分,小红内心明明有一团嫉妒又不甘的小火焰在燃烧,可是作文本里还是会写:我要继续努力,不要和别人比,而是要和自己比;
……
最终,“真心话”都败给了“假作文”,慢慢的,学生就不敢表达了,他们羞于启齿那些“真心话”,作文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种虚假的陈述,怎么写都写不好,没有真情实感的写作,是没办法让一个孩子全身心投入的。
同样,成年人写作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随便看看,就能找到很多这样的句子:
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
杀不死我的,都必将使我强大;
人生,没有理由不努力;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别让负面情绪控制你;
为什么优秀的人都那么会说话;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善于控制情绪的人;
……
这些充满“正能量”暗示的文字背后,有多少人是在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的情况下,写了这些话;又有多少人,是在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状态下写了这样的话;更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刚一触碰到负面感受,就立刻条件反射式的写出了这些话。
这个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在变好,但似乎又都过得不好。
一个小孩哭了,大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才能让他不哭;团队中,你稍有懈怠情绪,立刻会被领导叫去“喝茶”;你向朋友倾诉,朋友也会劝你,想开点,振作点,别那么多抱怨。可是躲开这些负面感受,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了吗?没有。至少从写作这一件事情上来说,没有。
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假大空”,越来越看不到童真童趣,孩子们无一例外的变成了现实版的“匹诺曹”。
成人写作的世界,好像每个人都在传授自己不会悲伤的秘诀,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场景,任何关系我们都能处理的得心应手,人人都能做到波澜不惊,无论婚姻、家庭关系的维系,还是职场打拼、亲子教育无一例外,这就是我们用笔描绘的世界。
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说:“成年人总认为,童年就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然而我们搞错了(或者忘记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不仅有好奇,兴奋和幻想,而且还有恐惧、愤怒和悲伤。”其实何止是童年,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充满混合元素的,从来不曾改变。
生活中一旦出现负面的感受,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回避、躲藏,甚至试图甩掉它。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或许我们可以在《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里找到一些答案。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在告诉人们,负面情绪不可怕,相反,与它共处,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我们都应该敞开心扉去拥抱它,真心实意的接纳它。
电影里,因为心爱的小火车被记忆清洁工扔进了记忆填埋场,冰棒伤心至极。(代表快乐情绪)乐乐想安慰他,就做鬼脸逗冰棒、给他唱歌、跳舞,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不奏效。这时,(代表忧伤情绪的)忧忧出现了,她只是坐在冰棒身边,用心体会他的伤心和难过,把冰棒心中的伤痛缓缓的说了出来,仿佛这伤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冰棒越来越伤心,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但在释放了内心的情绪之后,冰棒反而变得轻松了,重新振作了起来。
相反,主人公莱莉随爸妈搬到了陌生的新城市,其实刚开始她就是焦虑的,但她小心翼翼的隐藏了自己的情绪。后来,对新学校的不适感,没有朋友的孤独感,失去友谊的落寞感,和爸妈沟通不顺的沮丧感,这些都让莱莉更加无所适从,她只知道自己感觉不好,到处都是问题,但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试图逃避内心的那些负面感受,差点变成了没有情绪的“木头人”。但好在,代表忧伤情绪的忧忧,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回到了莱莉的大脑,重启了她的情绪控制台,直到这时,她所有的负面情绪才终于演变成了悲伤的泪水,顺着脸颊,尽情的流淌,这一切才最终得以释放。
其实,电影里呈现的难过、懊悔、自责、孤独、寂寞、悲伤、愤怒、心痛、焦虑、沮丧,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几乎都遇到过,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但如果我们一直想要掩饰、逃避,企图对它们视而不见,它们反而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恐慌和无助。只有当我们真心的承认它,接纳它,面对它,体会它的时候,它才会和我们和解,逐渐的退去,而我们也会因此重获新生。
接下来,让我们还是说回写作这个话题。既然,我们没必要逃避这些负面情绪,那该如何借助这些负面情绪来帮助我们写作呢?台湾绘本教父郝广才说:“人很奇怪的,只要想坏的事情,所有潜力就都发挥出来了。”所以,一般当我们没东西可写的时候,想想那些负面的话题,立刻就会变得有话说了。
比如语文老师和家长,允许学生们写一些不那么“高大上”的东西,那学生们的“话匣子”瞬间就会被打开。和同学闹翻了、被谁欺负了、友谊遭遇了背叛、食堂饭太难吃、音乐课又被英语课霸占、父母吵架了、家庭作业多、我是被冤枉的、爸爸就知道看手机、校服太难看等等,这些蕴含“负能量”的碎碎念,一个个都是最真实的,最鲜活的生命感受,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们。让学生们去表达,去宣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认同:作文并不难,原来就是写写心里话。也正是因为这种认同来自内心深入,所以,要比老师成天说:“同学们,要写好作文,首先不要害怕作文”要管用的多。
学生们情感上真实了,写作的角度就会缩小,写的内容也就不会重样,也就更有可能升华为个人的人生理解和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大空”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我的作文教学系统》作者管建刚老师,算是开了一条先河,他们班里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关于“打架”的作文,他觉得不错,就推荐给了报社,报社编辑问:“两孩子在公园公然打架,登出来好吗?恐怕又要碰到‘政治正确’的问题。”但是在管老师看来,这不是真的“打架”,而是孩子之间一种友谊的切磋。
当下,教育大环境特别缺乏对“真实”作文的包容性,虽然大环境如此,但并不是说生在其中就无能为力。人可以去关注宏观世界,这有助于我们系统而全面的思考问题,但这并影响我们在微观世界里有所作为。
成年人同样也可以借助负面感受打开写作思路。
比如:团队中被同事抢了业绩、挨了上司批评、养娃遭遇猪队友、绩效考核任务根本就完不成、熬了三个晚上写出来的文案被老板当场枪毙、爱表现的同事太假了、和自己一起进公司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和人事部的那个某某根本没办法沟通、又没忍住,对孩子吼了、为什么他/她总是不懂我……这样糟心事儿每天一抓一大把,我们要做的是,先在这些糟心事儿里沉浸一会,别着急出来。因为这可能是今晚写作训练营里的一个很好的话题,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所以你要做的是,怎样才能把这糟心事儿写清楚,能写到真正戳中大家的痛点,最好还能写写带来了哪些思考。
负面感受经常让人刻骨铭心,挥之不去。所以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引起负面感受的事件简直堪称绝佳的写作素材,这是离“真情实感”最近的一个入口,关键是我们要立刻去捕捉这种感受,把因感受而来的这个事件,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用最准确的文字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