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隆河之战,淮军独掌大局的关键之战

         


      同治六年(1867年)2月,东捻军与湘勇淮军主力在湖北京山尹隆河激战,捻军先胜后败,未能打通入蜀通道,变成无根据地的捻匪流寇,灭亡已是时间问题,此战史称尹隆河之战。

      此战颇多戏剧性,捻军先胜后败,源于淮军大将刘铭传为了抢功,将进攻时间由辰正变为卯正,由早上八点提前到六点,整整提前了二个小时,结果难抵士气昂扬的捻军,刘铭传身陷重围,易服待毙。幸亏准时出战的霆军及时赶到,身为湘军第一主力的鲍超,他所率领的霆军打仗不讲战术,只靠士气,作战最喜正面冲锋,将官在前,士兵在后,有进无退,以命相博,亡命徒式的打法对付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工具的太平军、捻军都极为管用。

      霆军的冲锋仿佛大海潮生,初看不过一线,等听出人喊马嘶,已如怒潮澎湃,而捻军的队形已乱,勇者在追亡逐北,贪者已搜刮财物,正如秋风扫落叶一般,霆军将捻军迅速击垮,救出了刘铭传。

      两线夹击由于刘铭传的提前,变成了诱敌深入,而且刘铭传是以身为饵,捻军相信清军已经投入全部主力, 所以才认为胜局以定,纵兵大掠,没有留任何后备力量,也是清军取得大胜的关键。否则也就是一个互有胜负的局面,不可能成为天王山之战役。

      甚至过分点说,霆铭二军如期进攻,能否击垮捻军,还是天定之数。因为此时的捻军连战连捷,士气正旺。东捻军以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为首领,遵王多智,鲁王极勇,二人配合,智勇兼全。在此之前,刚刚打了两个漂亮仗,击毙了淮军大将张树珊,差一点俘虏了彪悍的郭松林。湘淮主力正面硬杠,只能说胜面大一些,并不能如此大胜。

        不过,对于接替曾国藩出任钦差大臣、湖广总督,节制湘淮诸军,专办剿捻军务的李鸿章而言,尹隆河之战只要打胜即可,打胜就意味着淮军正式取代湘勇位置,成为清帝国的国防军。因此,李鸿章依托地势,在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和长江、汉水以北布下天罗地网,调动不下十万人的部队进行堵击,形成“三面兜围,南阻江、汉,笼山络野,已入阱中”之势,最后由淮军毕其功于一役。

      尹隆河之战,功成以淮军为主,湘军为辅的构想早已制订,甚至提前向政务中枢的军机大臣们做了沟通,等到战报一到,扬淮抑湘,甚至可以借机裁撤湘军。剧本早已写好,只是主演过于自我发挥,把已经定好的主角光环生生涂黑,迫不得已之下,刘铭传,这位未来的台湾第一任巡抚,以儒将自诩的大潜山房主人昧下良心,冒功诿过,在上报战况的奏折中,将约定时间由明确的辰正改为模糊的黎明,并隐指湘军失期,将己败之过推到霆军身上。战前准备,一丝一毫不能含混,约定攻击时间,怎么可能约定搞不清准确时间的黎明?岂不是将战争当做儿戏,且大战前后,各军之间来往文书,文示函商,更有无数参战观战之人信件日记,记录此时。政府如果想了解清楚,三五天就可详细了解到任何细节。

        可是,湘退淮进的剧本已经写好,无论主演是不是演砸,戏还是要按剧本走。政府认为“刘铭传于尹隆河之败,进退失机,咎有应得,惟误由鲍超未照约会分路进剿,致令刘铭传骇退挫败,鲍超更不得辞咎”。把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进攻的责任认定给湘军。紧接着,在事件已经真相大白的情况下,以有病为由,将鲍超撵回家,其部队被编遣裁撤,纳入淮军体系。从此,湘系第一主力霆军不复存在,淮军势力一枝独秀。

        打仗最忌讳冒功诿过,刘铭传的行为放在康乾年间,杀头都不为过。可是局势迫人,淮军兴起势不可挡,至于个人的小荣小辱,算不得几点涟漪。





小眼看高阳之慈禧系列(1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太平之后不太平 “曾国荃的人马成群结队四处抢掠,但他们却没能带回任何值钱的东西。几乎找不到任何粮食,而大街上到...
    李古阅读 9,944评论 0 8
  • 又学了一种创业方法。乘法策略的核心,是分解完组件后,复制其中一个组件。 用乘法策略生产灵感的套路也有五步:第一步,...
    王炳炜阅读 3,698评论 0 0
  • 舒适or讨厌的黄梅天再见啦,上海迎来了高温日,出门上班,热浪迎面而来.自己虽然一直在坚持打卡,可似乎目标、每天任务...
    Jenny艺生活阅读 50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