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樊老师的教学可以说不是最独特的,可是樊老师本人却是独特的。他会认真观察每个学员的表现,从中发现独特可讲之处,再进行有层次的解说,往往都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中,透露着樊老师渊博学识,极强的思维能力,还有他那仁厚处事的态度,老师能那样说,说明他就是那样做的。就是因为老师的这份独特,让我们学员不由自主的学习变得很深刻。就连我这种历史文盲都能理解记忆,可见老师智慧与人文行走力量之大。
君子学以聚之(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
能有这样一次参与体验人文行走的经历,无疑是大家最激动的事,但是其中,大家最聚精会神,屏息聆听的环节是老师的解说。雕塑一组在讲解时,讲到很多关于雕塑表面的东西,樊老师说:每一座雕塑背后都有可挖掘的,我们还要探索文物背后的精神以及现实的意义。青铜二组在讲关于鼎的文物时,讲到鼎里的文字。樊老师随后带领我们来到文字跟前,就文字的大量出现现象,讲到了礼乐的变化,汉字的内容作用,说明文章进入青铜器后,文字开始神圣化,体现了统治阶级文以载道的思想。听到这儿,学员们都恍然大悟。
黑暗中,樊老师的银发不时泛着点点光亮,厚厚的镜片印出神秘的光影。我想,樊老师的博学应是来自不断的他“行走”吧。
问以辩之(君子通过讨论来明辨事理)
樊老师一直微笑着耐心听小组成员的解说,他不断地强调:注意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一定要和学生互动起来。他又一面讲解一面和我们讨论,老师一直在用他的行动来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交流,有讨论,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用宽厚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行事)
我们是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但在樊老师面前,我们总像是小学生。其实大多学员对文物的观察,讲解都不是很好,但老师在评价时,一直在用激励性的语言,总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但有更加佩服樊老师的语言艺术。这就是老师平时宽厚的处事态度吧。
我在忐忑中讲完了隋朝的两座菩萨雕塑,不料桂艳老师用孩童般的声音提了一问:为什么他们都不穿鞋?我一带而过,来不及也回答不了,樊老师接着就进行评价与讲解,让人简直要当神一样来膜拜了。他说:孩子的观察是很独特的,当我们不能解决时,可以夸夸他想法独特,也可以一起查找资料,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樊阳老师一直在做着的公益教育,多接触老师,你就越被他那博学,仁义之心所折服。
樊老师的言行,正好完美地诠释着上面《易经》中的那句话,老师是在用他的教学理念、方法来教我们怎么教学,更是在教导我们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