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豆友的情况类似,鼹鼠的土豆这本《藏在这世间的美好》,我也是两年多前标注的“想读”,然后就没了下文。
直到前一阵某天看到一个读者也是类似的情况,便得了鼓舞似的,赶紧把书找出来读。
虽然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但是这本书土豆写得真诚而接地气,讲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让我心中豁然开朗,对某些事终于不再纠结。
1.迷茫时,要么多读点书,要么多赚点钱
土豆在书中提到熊培云对年轻人的建议:“迷茫时,要么多读点书,要么多赚点钱。这些对拓展自由,对安置灵魂与身体都有用。”土豆自己也一直是建议我们多读书,多赚钱。
不读书的人总爱宣扬读书无用之说,说,你看看你,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你就是能说而已,你还会什么?
对于这样的质问,内心惶惑不安,竟然无语反驳。
读了这么多书,好像真的没有因此得到世俗意义上的好处,没有升职,跳槽了薪水才增长了一点;甚至仅有的几次投稿都石沉大海,后来也就索性不投了,只管随心写,不问收获。
可是,静下心来,我不能昧着良心说,自己没有从阅读中得到丝毫益处。
其实,很多时候,动摇、懈怠时,我都是从书中汲取力量,让内心坚定,在这浮躁的社会保持宁静。
至于写作,虽然比不过那些日更的牛人,但写得也不少,甚至认真写了好几年,但好像一直没有什么提高。
这次写这篇书评,就按土豆提及的她写书评的方法写:读书的过程中做笔记,然后再理一遍,再动笔写自己印象深刻的几点。(虽然还没写完,但感觉自己已经捋出头绪来了。)
插句题外话:其实也早早加入了土豆的书评群,但好像没写过几篇书评,惭愧,捂脸。
回归正题,接着说赚钱的事。
在身边的人几乎人手一张甚至几张信用卡时,甚至曾经一大学同学跟我推荐时,我也有些动摇了。后来看到土豆也从不用信用卡,并建议我们不要负债,才终于坚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不喜欢用信用卡就不用,通货膨胀时期也坚持储蓄,因为明天有无法预料的情况,也许失业,也许生病,如果有足够的积蓄,我的抗灾能力会比较强,或者说,我的承受能力会比较强。
2.自己的事,自己来,不要要求别人
曾经让爱人帮忙买股票,而爱人不看好那只股票,死活不肯买,因为这事两人大吵过几次。
一直以没时间去开户为借口,终于在《藏在这世间的美好》看到土豆的这条建议时,立即行动,通过手机开户。
自己的事自己来,能避免很多争吵和纠结。今后,两人至少不会再因买股票吵架了。
我默默地买,默默地赔或赚,也不用告诉爱人,因为他实在太玻璃心。
自己的事,自己来,现在才两岁的孩子就是这样,勤快得不行,尽管多是帮倒忙。感觉自己真是应该多向孩子学习。
3.亲人是感情的依托,绝非经济的救生圈
父母买房时,向小姑借钱,小姑说没钱借。父母后来也就没再开口向叔叔们借钱,叔叔们也就没有主动提出借钱给我们家。
母亲很生气地跟我说起这个事,当时听了,自然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母亲这边,觉得是叔叔姑姑他们不厚道,不仗义。
后来才犹犹豫豫地想,这事可能不能怪叔叔他们。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即使是兄弟姐妹,包括父母,也是没有任何义务一定要帮助你,借钱给你的。
土豆在书中分享她朋友Kim的两句话:“一个人在外,亲人是远方的安慰,不要把亲情和利益挂钩,单纯一点就好。亲人是感情的依托,绝非经济的救生圈。”
这就更坚定了我尽量靠自己赚钱买房的决心,万万不能因为亲戚们不想借钱给我们买房就怪他们。人家不帮你是本分,帮你是情分。
而反过来,我们若是帮助了他人,也就不要期待人家回报,那样就极有可能会失望。
就像写作本身即是回报,施与本身即是回报。
很庆幸这时读到土豆的这本《藏在这世间的美好》,迷茫、懈怠时读一读,心中能渐渐积蓄起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来。
20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