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羽
随着疫情渐渐的消退,大部分的企业也都已经复工。所以这段时间一直忙着面试找工作,写方案。可能我比较习惯于先做紧急而重要的事情,而把不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来做。潜意识里却总是有偷懒的想法,所有有时候会把计划要做的事情给忘记,或一拖再拖。我时常因为自己的拖延症而产生愧疚感,非常痛苦。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动笔写作了,参加写作训练营的时候,决心要通过持续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是后来写作的时候感觉自己写起来非常的困难,写不出来东西,越想越头疼。越头疼就越是写不出来。最后硬着头皮挤出来一点东西。或许是因为太过于痛苦,内心有了一些不好的自我暗示。因为达不到自己最初的期盼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很多时候想做一件事情,就想着要做充足的准备在去做,列框架,找素材,加入自己的思考等等。然而很多时候都会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而打乱本身的计划,一拖再拖,最后拖的自己都不想去做了。
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如何战胜拖延症的书籍和教程,当时听起来感觉很有道理。但是基本第二天就忘得差不多了。其实还是自己内心没有下定决心去改变。有时候觉得对自己已经足够了解,但是实际上还是对自己的了解还是不够的。以至于不能够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如果想要战胜拖延,我觉得本质还是要了解自己。然后制定一套对于自身可执行的一套改变方案才行。按照《拖延心理学》上面的建议,目标必须是可操作性的才可以。
这意味着,目标必须符合几个要求。
1、可观察性。不是心里想想就好,要有可观察的行动。
2、具体性和特殊性。要具体,不能模糊,模糊的目标很难执行。
3、分成几个小步骤。太过远大的目标很难实现,需要把大目标分化成几个小目标,小步骤来一步步实现。
针对以上,作者提出一个一周实验。
选定一个目标(只一个),列出步骤。然后启动,跟进,回顾。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向别人资讯,对自己观察,并在取得进步的时候奖赏自己,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每一个选择的关口。最后发现自己学到什么,是否有进步。
总说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但是一旦拖延,就好像被打回了原形,又回到了舒适区。拖延的习惯的确给生活的节奏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回想刚报名写作训练营的时候,充满斗志,期望自己能够写出优质的文章。但是由于自己总是拖延,计划好应该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最后逃之夭夭,其实内心一直都在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呢。
拖延和等待,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的斗志的东西。
做一件事情, 一定要当机立断,不能一再拖延。一变再变,只会让自己失去做好这件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