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来参加创作营的马达同学说:“你问我参加了几次创作营呀? 嗯……参加了 70 次!”
其实诗歌创作营这是第二次哦。
在去年寒假,我们合力创作了《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靠近大海,海水涨潮,河水就起来了。月亮升起,江面升起,停泊在岸边的小船,就可以出发了。妈妈熊爸爸熊和小熊,在这里告别。你看,旁边这里一只水獭,撑着船。”
在东尔同学念完这首诗的开篇之后,熊亮老师也如此向我们阐释了诗中的画面。然后你看,同学们在寒假完成的关于这首诗的绘本,也开篇了。
你一定能猜出来这里面的主角是谁了吧??
“随着江流而下,开始了。他们高兴的跳起来了你们看到了吗?”
“哦他们摸着水……哦这是整个落霜的场景……哦这个下面是整个天空被月亮照亮了……”
“哎他们问,月亮什么时候发光哇,什么时候能照到我们呐?在江上谁是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熊爸爸答道,孩子你这是个好问题,这可是个哲学问题呐。江年年不变,可是我们……”
老船夫感叹到“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小小熊问这些问题,我小时候也问过,可是我现在是老水獭啦,时间过得好快,我在这江面上送来送去的。”
从一条小溪流,汇入大江。落霜的时候,连天天只顾着划船、辛苦劳作的老船夫水獭也停了下来,感受到了落霜的美。小小熊所感受到的瞬时的美,被老船夫和熊爸爸也感受到了。
可是小小熊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他睡个觉做个美梦美梦里有妈妈,他就已经和妈妈共享了这江上一刻了。
在这个故事里,一行人的念白与诗歌一直并行穿插;在故事的结尾,老水獭送走了他们,在回来的路上想到小小熊所问的、所念的,忽然微笑了起来。
江面上,是这么一种诗性之美。
在大人和小孩的心里,对诗性之美的发问,又各不相同。
故事里这些小片段,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设计创作营的初心?
在寒假那次诗歌创作营里,那些打动我们的诗中之美,被视觉化的阐释出来了,诗中的不同视角也被不同的角色各自认领,在熊一家和老水獭浅白新奇的对话中重新组合起来,令我们读懂了这首长诗,也看懂了其中的诗性之美。
所以谁说,诗就一定是文字呢?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些时刻,珍藏在我们脑海中的美妙时刻,又怎么不会是诗?
如果让你画一首诗,你会怎么开始你的创作?
一年两次的创作营,一次暑假一次寒假,熊亮老师为每一期的孩子们设计边学习边创作的有趣主题,每一次都没有重复。在这次课程中,我们会一起带孩子们将古典诗歌图像化。让孩子们真正的看见诗、读懂诗、爱上诗。为孩子开启一扇扇门,尤其是诗歌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创作来进一步认识古典诗歌,并沉浸其中,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体悟与发现诗歌里蕴藏的丰富宝藏。
诗中的意象怎么打动你,这意象也将从文字语言化为视觉语言,浸透到你的画作里。不仅更懂诗,也更懂画。
所以,我们这次又!来!啦!
这次创作营的主题是━━《寒山与拾得》。
李白?豪气。
杜甫?悲悯。
陶渊明?淡泊。
寒山&拾得?谁谁谁?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两位。
“他们留这么长头发可他们是僧人来着。可见他们不怎么守清规戒律的,但不代表他们不是好僧人啊,他们很有智慧的,而且还影响了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呢。”
“美国人施耐德翻译了很多寒山拾得的诗,当时刚好是美国中产阶级需要破除原先观念的时候,忽然就打开了年轻人对文化的想象。”
熊老师在开营时这样阐释。
这两位国兴寺的诗人,就此改变了美国一代年轻人的观念。而且,他们两人的气质也影响了我们这次创作呢。
在这次的创作里,寒山拾得是青蛙与蟾蜍。佛寺里的各位僧人也都是不同的青蛙。 这二位,一改我们对禅修者清净整洁的印象,有点“不修边幅”,还总在课堂上问问题,俩人开的“和合小厨房”还令一众僧人们哭笑不得。最后他们选择离开佛寺的方式也是直接跳进江水里,用“最标准的蛙泳姿势”,游走了。
可是这样的寒山与拾得却会在这个故事里忽然停下来闻闻花,也会在抄佛经的时候互相面面相觑“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呀?”,也会怡然自得的对待各位师兄师弟的牢骚,在最后双双归隐的时候特别自然的说“我们要走啦,不要太想我们喔!”
剧情里充满着各种反转,各种破。
『破』,不仅在剧情里,也是这次课程设计中的关键动作。破掉我们对传统水墨的固有认知,破掉我们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阐释,破掉我们对绘本创作的惯常方式。
在六天的时间里,创作营的孩子们创作了不同的小元素,青蛙、蟾蜍、厨具、树、佛寺、钟声…… 这些小元素从简易到复杂,都需要很多的艺术加工。在这个过程里,对造型再创造,可是需要脑洞大开呢!
这些小元素会在接下来拼合成绘本里的画面,这也和之前创作完整的大画面很不不同。在下面这些孩子的创作中,你有没有感受到熊老师所说的“中国笔墨与当代设计”的结合,有没有感受到这样一种新艺术形式?
这次创作营还有一处不同在于,我们有一位挪威插画师“加盟”呐。
就是她━━奥思尔·康斯塔·约翰森(Åshild Kanstad Johnsen),生于1978年,成长于挪威卑尔根的艺术世家,卑尔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她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并赋予她的作品显著的特征,使她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挪威插画家之一。作品风靡多个国家,尤其是“木娃(kubbe)”系列绘本,在日本等亚洲国家形成现象级热点。
北欧的儿童图画书自然这样一种朴实可爱的基调。奧思尔在“木娃(kubbe)”系列中,倾注了北欧自然的世界观,充满了疗愈人心的祥和与美好,满眼可爱的小形象,加故事人物之间温暖融融的情意,让大小读者都能感到人与人之间、自然和万物之间的和谐。
在两个下午的时间里,奥斯尔给创作营的孩子们分享了木娃的故事,从一位西方创作者的视角带领孩子们从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行创作。在她的两次小课堂中,不仅让孩子惊叹“哇哦绘本还可以像木娃这样”,而且更有趣的是,用她很熟悉的knolling的方式,教孩子怎样从咖啡渍开始即兴创作,揉成的纸团也可以是一种雕塑,换一个视角又变成了自画像……
东西方的视角在这里碰撞了,但更多是融合。别忘了,我们这次课程可是在『破』传统水墨,建立孩子自己的水墨语言,在绘本里表达寒山与拾得这两位可爱僧人的自然观。奧思尔的草图本里画满了挪威的山石树木、峡湾风光和别具一格的木构建筑,加上北欧人的冷寂淡泊的艺术设计气质,与我们这次的主题具有很合拍的精神呢。
所以孩子们经历了很放松很 free style 的两个下午。在这样从随机出发逐渐生成造型与意向的创作方法的激发下,此后的两天里他们的创作都增加了更多天马行空的东西来━━更敢想了,更懂得发散了,也更懂得很多奇妙的小视觉元素『拼』成更复杂也更奇妙的大视觉元素。
除了题材的不同,创作方式的不同,视觉语言的不同,东西方的不同,这次最不同的其实是这帮孩子们。
每年两次,一寒一暑,他们在此相聚,将教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家,友好和谐,嬉笑声不断,创作的源泉也在他们之间不停的流转。你能看到他们的开心与“不着调”渗透进了他们所创作的寒山拾得的形象里去(刚好这两人也是有点“不着调的可爱”),马达与韩牛两位一边玩闹一边潜心画画,有时候我真怀疑他们将这两点怎么完美结合的;也能看到一只总要坐东尔哥哥旁边的阿布,虽然沉默寡言但总在课余给东尔做点 可爱的小玩意,而东尔的画风也感染了阿布的创作;也能看到典典依然那么乐于表达,而且这种性格怎么在她的敢于下笔的画面中得到体现……
这次还有的不同也在于几位新伙伴。阿布的妹妹阿包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和姐姐一同参加了课程,且迅速占据这次课程的 C 位;第一次来创作营的沈星、瑀淇、旖旎,从一开始的不适宜到后来感慨“原来创作还可以这样玩!”,都让我们爱创作营又多了几分。
孩子们都在迅捷的长大,每次见到都会发现“长势喜人”:个子高了,更懂得关照身边人的情绪了,课间玩闹的时候也更能把握到度了,下笔的线条更沉下去了,创作的深度更增加了,收集灵感时更会开脑洞了……
而不变的,是画室的氛围,不变的,是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不变的,也是孩子们乐于习画的心。
借用典典的一句话来做结束:“因为我可是个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