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文· 来· 啦·
1.
又掉粉了,魂蛋!—— 每天早上打开公众号后台,你都会冒出这句脏话。
“骂我干啥,我也很难过的好不好…” 蛋说。
不推文就不掉粉,一推文反而负增长。为了扭转局势,死气白咧搞了一场活动,等到统计效果时才发现:本次活动共计涨粉5人…… 我擦,我还不如淘宝买粉!
为了激励用户转发,送福利送影票送小黄书,可惜用户不领情。那可不,你粉丝一共800,阅读量80,即使参与率高达10%,最后也只有8个人参加活动。
送点小福利求转发求留言求点赞,这都是大号们有事没事为了促活随便整的小活动。你缺的是粉丝活跃度吗?你特么连粉丝都没有啊😷
大号的活动可以随便整,小号的活动千万别瞎玩。
只有让内容和活动直击用户要害,用户才会心甘情愿的转转转,新粉丝才会一个劲儿的窜窜窜。最重要的就一点——「良质」。
2.
「良质」这个词,是我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读到的。不仅书名很吊,就连霍金都是被这本书启发才写出《时间简史》。
简单点来说,你可以把「良质」换算成禅、佛、道等一类词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万元归一,最终至无。你之所以做不好公众号,正是因为没有深挖「良质」这个源点。
思想上的局限使你认为凡事非A即B,文章内容也只能在理性和感性之中二选一。然而,良质是先于理性和感性产生的,存在于你潜意识之中的一颗原子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能感受到某件事,却无法对它下个定义?没错,是良质搞的鬼。
你知道咪蒙靠激起用户情绪制胜,但怎么也想不通她是如何激发网民情绪的;
你觉察出罗振宇靠贩卖知识从而得到一帮铁杆粉丝,可你说不出他是如何做到的;
你了解共享单车有漏洞,然而从没想过“共享单车是一面照妖镜”这样的文章角度。
这种感觉就像,你向英语水平很好的A某讨教,丫却回你一句 “人家只是语感比较好而已啦”。虽然很想抽他,但反观自媒体大V的一夜成名、粉丝暴涨,也是靠着一种感觉——网感。没错,是良质让人产生了说不出的感受,比如语感和网感。
3.
所以「良质」一词真正诠释了10W+文章的套路,
·
·
·
那特娘的就是没有套路啊。
毕竟马云他爹也说过,但凡有套路,就会被识破,就会被诟病。并且创造力作为新媒体的核心能力又是不能被套路和定义的。
因此做内容和活动,没必要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但一定要“感觉对了”。
有人猜测当下爆火的“小确丧”即将发展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文化。图样图森破,年轻人只是一时觉得“有趣”,“有feel”,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和文化压根不沾边。
你希望自己的内容被转发,然后就有源源不断的新粉丝关注你。可是在这之前,你得让用户有感觉才行。看了你的文章,用户很想哭,他会转发;看了你的小黄文,用户鸡冻到勃起,他也会偷偷转发给身边的好熊弟。冲着用户的良质,狠狠戳下去。
当一篇文章、一场活动能让你和粉丝都产生感觉,才能一拍即合、啪啪作响。
4.
最近有点火的网易严选,其中有一段文案:
上周买的彩票竟然中了头奖
暗恋的女神突然向自己表白
平时严厉的老板忽然要给我放暑假
我难以抑制地笑出了声
难道我今天起要走上人生巅峰?
一双手推醒了我:午睡枕该还我了
读完上述内容,我有一种很舒服和甜蜜的感受,却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不是理性,也不是感性,是良质,它感受到了网易严选的品牌调性。
我曾经在投放广点通时发现,金融男对于广告的点击率高但关注率小,且不论后期转化是否更加容易,但对于理性用户的拉新确实更加困难。点了我却不关注我,白浪费我的CPA,男人太坏!
包括那些对于新用户关注公众号持有“阴谋论”看法的人,可以把“用户关注我是为了获得什么?”的问题暂且放到一边,先想想彼此的感觉对了吗?就好比相亲找对象不能只看条件,一定得先有feel,以后的日子才能过得爽。
放弃理性和感性的二元论,回归到良质的一元论。
当然,万物都有两面,良质也是如此。很多自媒体大V靠着网感一夜爆红,之后没有做好运营,而是一味继续找感觉,才变成了“花无百日红”的业内魔咒。因此产生良质不是目标,如何长久的经营下去才是要重点关注的。
5.
别让用户的关注成为一种“我能从这个公众号获得什么?”的心态,而应该是“这个公众号和我太对味了,必须关注”。良质先行,让总结来得更晚一些。
新媒体运营近期热衷于总结@夜听 的爆火原因,还真总结出了三点:1、文章开头放音频,引发情感共鸣;2、然后是一张图片,继续引发情感共鸣;3、放置公众号信息,引导粉丝关注。
我靠,这总结不要太完美!按此推论——
"How are you?"
"I'm fine,thank you.And you?"
"I'm fine,too.Thanks."
难道就是情感铺垫—情感爆发—结尾升华的一段完美文案喽?为国人的阅读理解能力点赞100次😶
哎,可惜我刚才说过,良质是先于理性和感性的一颗原子弹,并非理性的文字能总结出的内容。
记住,良质才是爸爸。理性和感性别太叛逆,还是乖乖叫声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