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人家(散文)

  老辈人常说打济宁到夏镇的运河一溜十八口,有十八个带口字的村子,像马口、孟口、满口、常口这些带口字的村庄,都是住在微山湖畔运河岸边的。叫某口的村子前面是姓,后面的口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的进出站,是口门的意思,便于人们进出。明末清初微山湖形成后,运河也改道在微山湖东岸穿行,蜿蜒曲折,远离了黄河,避免了淤塞。这些口字的村庄像芦苇一样就长在了运河岸上。运河直它就直,运河弯它就弯,随运河而生长。住在这些村里的人们以湖为生,以鱼为食,以苲为菜;门前起落运河帆,是真正的湖上人家,这些人家的屋门口到湖边也就几米的距离,家家户户的宅基地一直延伸到微山湖里,任凭风吹浪打。

  小时候我常到湖边去。我姥姥家就住在运河岸上的满口村。每到夏天放假的时候,母亲就撵我去姥姥家。让我正在长个子的身体多吃些鱼,充实营养。在同龄人中我的个头一直比他们高出一头的。我觉得是那时候吃鱼吃得多些,有利于身体的成长吧!感谢微山湖。看见我来了,别家院里的舅舅就调侃式地说:你个“乡鳖子”又来了。我不明白我怎么成了“乡鳖子”呢?“乡鳖子”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不敢问。原来,乡里种田的人,就是我的家乡以种田为生的人见了我姥姥家这边在湖里逮鱼的人叫“湖猫子”,反过来,我姥姥家这边在湖里逮鱼的人又叫我家乡以种田为生的人为“乡鳖子”。其实,我家就离微山湖不远,到姥姥家也就不足五里路吧。农闲的时候,乡里人也到湖边割一些芦苇,捞一些苲草或摘一些荷叶喂猪、喂羊或当柴烧。对于大湖,乡里人是过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群体的不同和生活的不同。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湖里人喊种田人“乡鳖子”,乡里人也就是笑笑,没有什么反应。若是乡里人喊湖里人“湖猫子”,若是两个人嬉闹一下还好,要有第三个人在场,湖里人立马就红了脸,要骂人的,情绪激烈的时候要动手打起来,你喊他“湖猫子”就是冒犯了他的尊严,侮辱了他的人格,是在当众羞辱他。我的高中同学满昌伟就是“湖猫子”。早几年,他写出了一部小说《湖猫子》,在这五十多万字的小说中,他开头写道:“在我小时候,特别是只要是出了我们的村,往北、往南、往东乡里走入一点,听到最多的称呼是“湖猫子来了”“湖猫子来了”。渐渐地这喊声在我脑子里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弄得我神经紧张,使我不敢出门,不敢见人。特别是我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害怕,害怕出门,更害怕见生人。”他说:“湖猫子”的称呼,实际上是一个泛指,它不是具体指某个人。而是指出生在湖边的大多数或所有人,含有蔑视和某些嘲讽的味道在里面,听起来很刺耳。长大了我才知道,公路、铁路发达后,繁荣一时的运河逐渐萧条,湖里人为了温饱,每天都在微山湖里打转转,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多少了解,乡里人认为他们是井底之蛙,就知道逮鱼,像猫一样习惯吃鱼吃虾,一身湖腥味。由于长年在空旷寂静的微山湖里,远离繁华热闹的人群,他们的神态流露出一种原始的单纯,眼睛里闪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类似寂寞的东西,这种东西仿佛一出生就带进了他们的生命中了。长年在这种环境中生长,他们都变得沉默寡言,不闻不问外面的世界了。这种像是原始人的生活缺少方向。乡里人中的智者就别出心裁地喊他们“湖猫子”。孟子说:衣食足,知礼仪。我感觉,闭塞是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当然,这是我了解的一方面的说词。后来我还了解到,乡里人喊湖里人“湖猫子”,是因为他们多是外来人。运河开凿后形成了大堤,在干旱之年,有人在堤脚用湖泥筑起了台子,湖里不缺芦苇蒲草,还有淹不死的柳树,不几天时间,一座草庵子就在微山湖畔贴着运河站立了起来。之后靠双手搬罩,下须笼,卷圆子等不需多少成本的劳作维持生活。有了点积蓄后,再买一条小船,劳作收获的范围大了些了。湖里的鱼、虾、鳖、蚌、鸡头、菱角,莲藕足以让勤劳的人过上有些滋润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让外来人“有了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做梦娶妇女的感觉。背井离乡不就是为了能吃个饱饭么!许多人决定不走了,在微山湖畔运河大堤边安营扎寨,开始了一个村庄的生长。像我在的村里的乡里人以为这些人没有家,没有土地良田,连上岸走路都要走在别人家的土地上,像猫一样的流浪着,漂泊着,这不就是湖里的猫啊!这些人原来也是乡里人啊!不到万不得已必须离开的地步,谁会做出离开故乡,离开原来的祖先的选择呢?姥姥对我说过,离开原来的地方,没有了亲朋好友,就如同离开藤曼上的瓜果,怀里满满的都是悲怆和苍凉。我想,一个村庄的诞生,犹如人生,是要经历一些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种种磨难的。就像我姥姥所在的满口村,从最初的几户人家长到了一万多人,成为微山湖里最大的村庄。经历过洪水、冰冻、大风的侵袭,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们是不是要花费一些宝贵的时间,去思考研究微山湖人家的村庄是怎么诞生出来成长起来的呢?思考的结果,不正是那浓浓的有些化不开的乡愁么!

  懵懂的我,才不管是“乡鳖子”还是“湖猫子”的事呢。我只知道姥姥炖的藕吃起来面香,煮的菱角清脆,熬的鱼汤鲜美,比在乡里的家里吃玉米、高粱、地瓜煎饼就咸菜好吃有滋味。有时候,姥爷撑起小船带上我去看泊、张卡、下须笼,打鱼捞虾,忙得很呢!真的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每次姥爷撑船出去都有收获。这些收获够一家人吃的,有时候还有些节余,上岸换来些油盐酱醋茶,让日子过的有些滋味。年轻的舅舅在生产队里捞取苲草,支援乡里的生产队积肥,换取粮食。人、湖、鱼还有芦苇、荷花、菱角、枯姜草……和谐相处。湖养育着姥姥姥爷一家人,姥姥姥爷一家人忙碌在湖上,为大湖分拣着湖产,添加了快乐,消除了寂寞。姥姥姥爷在这与世无争的环境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我的姥姥除了船头,就没有走出过家门一步。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多年后,他们差不多九十岁的时候,才安然地老去了,没有遗憾。不止我姥姥姥爷长寿,舅舅说村里八十岁九十岁的老人多的很呢,有的还在张卡、下泊,忙的欢。我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处世精神“天地人和”。天地是有灵的,大湖是有灵的,它们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遵循了天地的规律,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纯净心灵,不与天地斗巧,取舍有度。这正是姥姥姥爷们长寿的秘诀啊!更多的时候,我铺领

苇席躺在大柳树下,看帆船慢悠悠地在水上行走。载货的船很沉很重,眼看着水就要漫上船沿。这么重的船仅靠帆的风力还不行,还要靠人用篙撑着走。大船两侧站着年轻力壮的男女,使劲把竹篙梢头顶在肩窝处,在窄窄的船沿上,从船头用力地一步一步地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竹篙快步走回船头,“嘭”的一声,将竹篙投入水里,扎到水底泥里;又顶着竹篙,一步一步走向了船尾,如是往复不停。撑船用的竹篙是特制的,甚长而极粗有韧性。篙根碗口大,有一个像马掌一样的东西箍在底端,即防开裂又防竹篙入泥太深。竹篙成了船行的加速器。竹篙、船、船上行走的人,还有白帆及船上晾晒的衣物,在微山湖上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图。行走在水上的货船,实际上是货船人家的壮劳力用脚一步一步推出来的。撑船的人看似一直在不停地走动,其实他永远走不出船头与船尾之间的这段距离,永远飘在水上。相对于我,他们却渐渐远去。人们把船和帆当作了风景,有谁知道撑船的人的辛苦付出呢?湖里的撑船人,犹如泰山上的挑山工一样,选定了目标之后,便努力地朝着目标走去。他们让微山湖有了灵魂,有了前行的目标。

  “湖上人家无赖秋,门前水长看鱼游。当窗莫晾西风网,时有行人来缆舟。”清朝诗人赵执信沿运河坐船过微山湖时,写下了他的感受。我在姥姥的家门口前看风景,风景中的船上的人也在看我。有风吹来,微山湖上的风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湿润。我常常在这样的风中进入梦乡,梦见星星在湖里洗澡;梦见鱼儿咬钩;更多的梦见母亲在青纱帐里挥汗如雨劳作的样子。有时,猛然一个激灵,我醒了,姥姥笑眯眯地说我又蹿高了。这个时刻就是我成长的时刻。我对姥姥笑笑,有些不好意思。然后,我看姥姥盘卡子。下卡子之前,要在每一个卡枝子上别上食物,套上卡箍子。一盘卡子有1万米长,姥姥不厌其烦极有耐心地盘着,做的淡定、从容、自信。每别上一个饵料,就顺手一甩,将卡线甩进一个筐里,一甩一甩有些韵律的味道。原来不识字的姥姥也会写诗啊!她把诗行写在了微山湖上。当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慢慢地变成紫色。在浓得有些化不开的紫色中,太阳一点点沉入湖中的时候,姥姥盘完了一盘卡子,用手弹一弹胸襟,收拾好一切,等待明早和姥爷一起将卡子张到一片苲草区域里,然后捞取鱼儿。

  吃得饱,玩的乐,有人宠的日子过的飞快。转眼假期已过,可我却迟迟不肯归家。多次捎信不见效果后,母亲只好放下手中的锄把,一路急跑来到姥姥家。拽起躺在苇席上的我,拧着耳朵把我领回了家,送到了村办小学的教室里。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母亲对我最严厉的一次。也是我开始懂事好好学习开始的时候。

  后来说起这些,苍老的母亲说,嫁到了乡里。才知道学文化的重要,她这一代人之前,微山湖人家最缺的是文化和和有文化的人啊!我想:母亲嫁到乡里生活后,和乡里人一样读懂了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趣。那是智慧人的追求和一种文化清流的熏陶啊!真正到了明白的时候,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有时候弄个明白真难啊!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形成了需求层次理论。当初的微山湖人家一无所有,果腹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乡里有院落,有良田的人在需求上高出湖里人许多。于是,我姥爷他们的祖先及后代即使停止了流浪,住在运河岸边的一角,天天为吃而劳作,过着原始的“湖猫子”生活。乡里与湖里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啊!当外出打工的浪潮冲击着乡村,也冲击着湖里的时候,渐渐的“湖猫子”“乡鳖子”的互喊没有了,我知道无论乡里人还是湖里人都向城里人看齐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们成了一群人—打工者。年前,我二舅家的表弟开着轿车来看我,给我送来了“老鳖靠河涯”、麻鸭卧雪、炖老鹅、麻辣鲤鱼等十几个特色菜,够摆一桌子了。表弟说这是他开的名叫”湖猫子“农家乐的招牌菜,过年了,让我这个干过旅游的表哥尝尝怎么样!我说你怎么敢用“湖猫子”作你的农家乐的名字呢?俺舅他们不生气?老弟笑嘻嘻的边抽烟边说:哥,这名字有味道啊!土,城里人喜欢着呢!

  表弟来过后,我又多次回到过满口村。我依然喜欢那里的自然静谧,碧水蓝天。利用我从事旅游工作的便利,向人们推荐表弟村里我原来姥姥家那里的那种古朴深蕴,那种别的地方没有只有满门口村才有的一半在湖里一半在运河岸上的村庄。还有融化在波光粼粼的湖水里的美丽,以及长在屋旁的芦苇,游在门前的鱼虾,响在耳边的鸟鸣,朦朦胧胧的二级坝节制闸,从“湖猫子”农家乐飘来的湖鲜味……让人们感受宁静,诗意般的生活。去了的人们从自然平凡的世界里,发现了它的神奇与美丽。与我一样感到精神明亮,目光清澈,又恢复了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爱默生说:“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那些久远的岁月,不经过的人怎么能读懂它的情怀呢?

  微山湖人家,乡愁还在漂泊,呈现出安详从容的状态,浓淡相宜,意境悠长悠长……

  作者简介:

  胡勤贵

,出生于1963年10月,山东省作协会员,曾出版散文集《微山湖散记》、《看绿色成长》、《乡言村语》。以写作为爱好,与自己对话,与他人交流,享受宁静的生活。现在微山县委统战部工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4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921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850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945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6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88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3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9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09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3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78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0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56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722评论 2 36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8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