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风(9)

春天来了,门前小杨树发出了绿芽。燕子飞来飞去寻找着

筑巢的地方。这种小鸟不停树上,喜欢停在屋檐或电线上。一

长排,白肚黑背,张开的剪刀似的尾巴特别显目。没有人去惊

扰它们,因为大家知道它们是吃害虫的益鸟。不过阻止小孩打

燕子的是这样一个劝告:谁要是打了燕子,会遭报应。唐就言

之凿凿地说:某某用弹弓打死一只燕子,几分钟后他就平地摔

一跤,鼻梁都摔断了,成了塌鼻子。

和燕子差不多大的麻雀就很倒霉。20 世纪中期有一段时

间麻雀被认为是糟蹋粮食的害鸟,和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

列为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那三害谁都厌恶至极,瞅着都不

是什么好东西,麻雀就有些冤枉。人们用人民战争对付麻雀,

要把它们赶尽杀绝。那时名气冲天的大文豪郭沫若还作了首《咒麻

雀》诗:

“麻雀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

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

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娇,虽有翅膀

飞不高。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

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连同武

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不过,时至今日,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小镇已看不到备受

人们保护的燕子。倒是那些麻雀躲过劫难,独占了小镇楼房的

空间。其他三害,老鼠、苍蝇、蚊子也依然横行肆掠。看来,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件事不知同社

会进步生物进化有没有关系。英国的达尔文就说,生物界适者

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近年来,居然很多人对达尔文的进化论

提出了质疑。

说起进化论,我在上小学之前就有研究。我见过老母鸡下

蛋,又圆又大的鸡蛋从屁眼里挤出来,母鸡冠子憋得通红。所

以,十岁之前,我就一直以为小孩子也是那样女人坐在马桶上

屙出来的。我见过老母鸡孵小鸡。母鸡趴在鸡蛋上抱一段时间

的窝,小鸡雏就自己啄破蛋壳从鸡蛋里面钻出来。如果它们有

的迟迟不肯出来,我就帮它们敲破蛋壳。由于我的性急,剥出

来的小鸡有的还只刚刚长成头和脚,肚子还黄是黄白是白,眼

见是养不活,就被母亲煎了荷包蛋。我还养过小蝌蚪,春天从

野外水塘里抓了小蝌蚪用玻璃瓶装着,放到门前小水洼里,看

着小蝌蚪慢慢长出四条腿变成青蛙。那蝌蚪的小尾巴就怎么缩

没了,我听说男孩子那小尾巴要没了,就变女孩子。我一年四

季都在田野里玩耍,决不会像现在的小孩子们那么无知,小麦

韭菜分不清,以为花生是树上结的。

这年春天里,我又开始进行一项新的生物工程。

一天,三哥从学校放学带回来一张小纸片片,上面密密麻

麻粘着许多黄灿灿菜籽样小圆粒粒。三哥说这是蚕卵。他找了

一个纸盒将蚕卵放进去,说过几天就能孵出蚕来。这样小小的

菜籽粒能孵出蚕,我感到很惊奇,每天都打开纸盒看一看。

过了几天,小蚕卵由原来黄颜色变成了灰黑色。三哥放了

几片新摘的桑叶垫在盒子里。有蚕出壳了,黑黑的,小得像蚂

蚁。我凑近了仔细观察,发觉它们是在卵壳上咬一个小洞钻出

来的,慢慢蠕动爬行,到桑叶上吃起桑叶来。我猜不透这些小

虫子是靠嗅觉还是眼睛找到桑叶呢,它们在那卵壳壳里睡了那

么长时间。

蚕越出越多,那张纸片上小黑粒粒都成了空壳壳。里面的

小不点都爬到了桑叶上。吃了嫩嫩的桑叶它们长得挺快,身子

由黑色变成灰色,三哥找个大纸箱给蚕搬了一次家。密密的上

百条蚕挤在纸箱底,一条条爬满了桑叶。三哥每两天给蚕换一

次桑叶。这些蚕很能吃,除了吃,别的什么都不干。灰白身躯

软软的,一长排小脚隐在肚皮底下,行动起来身子伸伸缩缩,

很丑陋的样子。我看这些蚕和那些树上的毛毛虫差不多。毛毛

虫吃饱了树叶,就会从树上牵根丝垂下来,随着风儿打秋千,

很逍遥似的。

三哥有时上学写作业忙起来顾不上采桑叶。两天不换桑叶,

饥饿的蚕到处爬行。一次,三哥不在家的时候,我看纸箱里桑

叶不多,就从门前的小杨树上摘了一捧新鲜树叶放进盒里。蚕

对杨树叶不感兴趣,碰都不碰一下,艰难地去啃所剩无几筋巴

巴干枯的桑叶。其实在我看来,杨树叶和桑叶一模一样,何必

挑挑拣拣。

三哥回来,很生气地把我放的杨树叶全扔了出去。我问他:

蚕为什么不吃杨树叶?三哥恶声恶气:“你为什么不吃泥巴。”

我认为三哥很没道理,我当然不吃泥巴,没有人会吃泥巴

的。( 后来我还真听说饥荒年代有饿得快死的人吃过一种叫观

音土的泥巴充饥 )。杨树叶和桑树叶都是树上长的。我看见有

毛毛虫吃杨树叶。吃杨树叶的毛毛虫长得又粗又壮,比起吃桑

叶的蚕大许多。不过,既然蚕除了桑叶其它树叶都不吃,我也

就不再勉强它们,给它们摘杨树叶了。

蚕每长大一点就要脱一次皮。它们脱皮时不吃不动,很痛

苦似的。我看蚕脱皮很是难受,我想这小虫虫怎么会有这样的

坏习惯。

脱了两次皮,蚕长得有我整根小手指那么长了。身子颜色

由灰色变白起来。它们需要的桑叶越来越多。三哥每天放学都

到外面去采桑叶。附近零星的桑树采的叶不多,有些供不应求。

星期天,他就约上几个养蚕的伙伴到镇外桑林去采桑叶,用一

只布口袋背回来。把采回来的桑叶擦干净放在阴凉处。一大袋

桑叶,够蚕吃几天的了。下次星期天再出去采一袋桑叶回来。

我跟三哥养蚕,做他的助手,帮着给蚕换桑叶。蚕长大了,

纸盒子装不下,我们给蚕又搬了一次家,把它们放进几只竹编

的大盘子里。竹盘子放在我们家盖的堆放杂物的小木棚里。早

晨放一层桑叶,下午再放一层桑叶。蚕的食量越来越大,新桑

叶放进去,蚕爬上去一条条头也不抬,只听一片唰唰声。不一会,

桑叶吃得只剩筋梗,竹盘里浮起一层白花花的蚕。隔两天,我

们要把蚕抓出来,竹盘里的桑梗和蚕屎打扫干净,铺上新桑叶。

母亲认为养蚕是个有益的事儿,不反对我们养蚕。她有时

也会帮助我们,告诉我们养蚕应注意些什么。比如桑叶上沾水

不能给蚕吃。蚕吃了带水的桑叶就会生病死掉。那几只大竹盘

子也是母亲给我们找来的。在母亲的支持下,我们的养蚕事业

蓬蓬勃勃。二哥也加入其中,一起摘桑叶,喂蚕,饶有兴趣。

我们几兄弟齐心协力,母亲看得很是高兴。

母亲曾给我们讲过“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的故事。这是

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故事,许多父母都曾用这个故事教育过自

己的孩子。可叹的是,母亲讲这个故事时,她语重心长,我却

似懂非懂,没有铭记在心。

记得有一年刚刚立春,大哥带回来一棵葡萄树,栽在门前

院子一角。他忙着浇水上肥,说这棵葡萄树是新疆马奶子无籽

葡萄,品种特优,味道好极了。我站一旁听了直咽口水。也没

去细想千里迢迢,马奶子树从何而来。我很高兴,想着葡萄成

熟了的时候,我坐在葡萄树下吃着甜美的葡萄。母亲说:“想

吃葡萄,就要劳动。”她让我们几兄弟搭一个葡萄架。

我们决定用毛竹搭葡萄架。大家一起动手。我和二哥,三

哥从厨房旁的柴棚子里一趟一趟往前面院里运毛竹。大哥在院

子里拿了根绳子牵来牵去丈量土地,不时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

俨然一个工程师。当我拖来第三根手指粗的竹竿,二哥和三哥

两人抬着根腕儿粗的大毛竹,大哥还一根子竹竿也没搬。我不

满了,叫道:“大哥,我累了。你也来搬毛竹吗。”

大哥手捏根铅笔,盯着眼前白纸,头也不抬:“我在计算。”

毛竹搬齐了,大哥用脚在地上点了四下,让我们挖四个坑。

他又在纸上画起来。二哥和三哥也不满起来。一边用铁锹挖着

坑,一边嘀嘀咕咕。我又叫道:“大哥,你也来挖坑呀。”

大哥继续埋头写写画画:“我在计算。”

挖好坑,大哥拿起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竖到坑里,我们填

上土。四根竹子竖起来,大哥又指挥我们在毛竹上牵绳子。竹

子很高,我们够不着,搬来凳子架起来爬上去。

三哥踩在两只叠起的方凳上绑绳子。板凳晃晃悠悠,我给

他扶着。二哥在另一边用力拽根绳子。他叫我去帮忙。我忙不

迭跑过去,帮他一起拽起来。一二三,一使劲,竹竿拉得嘎嘎

响。啪的草绳子断了,竹竿一弹,三哥在方凳上没站稳,摇两

摇晃两晃,扑通摔了下来。坐在地上,摸着屁股龇牙咧嘴,直

哎哟。冲我喊:“你给我扶凳子的怎么跑了。”

我跑上前:“我来扶。”

三哥推开我:“走开,我不干了。”一瘸一拐走了。

我不知所措,站在一旁发愣,不知该干什么好。那边二哥

和大哥又争吵起来。他们是为了在四根柱子上绑两根绳子还是

三根绳子意见产生分歧。大哥谈历史:“我比你大。”二哥说

现实:“我干的比你多。”二人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一赌气,

把绳子一丢,都跑了。

母亲出来,叹口气,摇摇头。我跑到母亲身边,抱住母亲

的腿:“妈,他们都不干,我也不干了。”

母亲说:“不想吃葡萄了。”

我撇撇嘴,说了句名言:“葡萄是酸的。”

葡萄架没有搭成,只有四根竹竿栽在地里直刺苍穹。葡萄

树也在鸡啄狗刨下连根撅起,成了干柴棍棍。我们美丽的葡萄

园,就像巴比伦的通天塔,终于半途而废。这件事使我认识到

了一捆筷子的作用。一捆筷子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弟兄。在我们

几兄弟的精心饲养下,蚕宝宝迅速成长,越长越大,一条条又

白又胖。

四月,江南的雨季来临了。我们养的蚕长的手指那么长,

脱了最后一次皮,全身雪白,变得漂亮起来。又过了几天,不

再吃桑叶了,浑身呈透明状。三哥说:“蚕宝宝要上山了。”

我问什么是上山。三哥说它们要吐丝结茧了。他找了些小

树棍棍稻草秆扎起来,放到竹盘子里。蚕一条条爬上去,各自

寻找个地方摇头晃脑,吐丝结起茧来。洁白的丝从蚕的嘴里源

源不断吐出来。吐啊吐,织啊织。蚕的身子在缩小,渐渐地,

晶莹雪白的丝将蚕包裹起来。

母亲说,蚕丝能织很美的绸布,能做很漂亮的衣裳。这小

小的蚕居然有这么奇妙的作用。它们织啊织,生命就化成这洁

白的茧丝贡献给了人们,真了不起。不由得,我对这些其貌不

扬的小毛毛虫刮目相看了。觉得这些小生命可爱起来。我那时

还小,无知无识,只是出于好奇注视着这些小生命的成长,我

还没有能够去思索生命的意义。又过了几十年后,我吟咏着“春

蚕到死丝方尽,留却人间卸风寒”的诗句,我就会生起一些感

慨来。

一只只雪白的蚕茧挂在草枝上,一朵朵像开了一树白花,

结了一树银桃。我们把蚕茧一只只摘下来,摘了两大竹篮。哥

几个提着蚕茧送到街上农产品收购部。蚕茧两分钱一只,得了

三元多钱。欢天喜地,交给母亲。母亲将三元钱收起来,几角

零钱我们三兄弟一人两角,这是我们的劳动奖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我们就知道依靠劳动去挣钱。为

了挣零花钱,我们捡过知了壳,一种黑蝉羽化后的空壳。这知

了幼虫在夜晚爬出地面,粘在路边菜地旁树根枝杆上,退出之

前的壳,黎明打开翅膀飞走了。我们在树丛草地寻觅着,一分

钱一只,卖给收购站,据说是用来做中药。我们还种过蓖麻,

在菜园子边角上种上几棵,秋后把带刺的像小刺猬的球形蒴果

摘下来,剥出里面的籽来,也可以卖钱,据说是炼飞机用的油。

我们有时家里停电也用蓖麻籽照明,用细铁丝将毛豆大的蓖麻

籽穿起来,小火把一般。蓖麻籽油很多,烧起来,毕毕剥剥直

流油,有一次我举着蓖麻串火把照明,热油滴到我手上,烫起

一片水泡。

劳动给我们带来财富,也带来快乐。因为卖了蚕茧,二哥

和小哥口袋里装上两角钱,成了有产者,时常财大气粗地商讨

着买东西。我呢也得到两角钱又可以到街上早点铺小吃一顿了,

真是皆大欢喜。只有大哥没有参加我们养蚕,也就没有享受到

我们的劳动果实。不过,他不屑,他正在上中学,一心想当个

伟大的工程师。后来,他下乡在农村吃了很多苦,终于奋斗着

如愿以偿去大学建筑系读书,当上了工程师。不过,直到退休,

他也没有设计完成一件大工程,没有建成一座大厦。他的事业

就像少年时期半途而废的葡萄架。

三哥尝到了甜头,准备明年还继续养蚕。他信心十足,从

外面拿了两个很大的蚕茧回来。这蚕茧非同寻常,不仅个大,

颜色还是红的,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蚕茧。他兴致勃勃给我

们讲红蚕茧的来历,神气活现象讲天方夜谭故事。

在小镇三十里地远有一座蚕桑研究所。所里有个研究员专

门研究养蚕。他为了培养新蚕种,给蚕进行杂交,培育出来蛾

子大得像蝴蝶。他对孵出的蚕搞强化饲养。不给蚕采桑叶,而

是摘了些杨树叶,柳树叶,甚至扫马路的烂树叶子也捧回来喂

蚕。蚕开始不吃烂树叶,几天后饿急了也吃起来。可是吃了烂

树叶的蚕一条条跑肚拉稀,死了一批又一批。那个研究员毫不

气馁,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养成一批新品种蚕。这种蚕什么

树叶都吃,三天脱两次皮,长得飞快,一身虎纹,两只黑眼睛。

一天没喂食,把养蚕的竹盘子啃了精光。在蚕房随意爬行,结

的茧又大又红。三哥牛皮哄哄,说这种蚕丝结实得胜过钢丝,

织出来的布可以做防弹衣。他费了许多周折,才弄到这两个红

蚕茧。后来,三哥和他同学又去过蚕桑研究所,想找那神奇的

养蚕人。可是养蚕人却已不知去向。他们去打听,有人说那个

养蚕人被政府请到大城市去了,他养蚕立了功。又有人说那养

蚕人是被警察抓走的,原来是个大右派,坐牢去了。听了三哥

的叙述,我想:那个人是去哪里呢,是与养那吓人的蚕有关吗?

那又大又红的蚕茧到底能干什么用?

三哥拿两个红蚕茧当宝贝,捂在一纸箱里,放在床底下等

着出蛾子产卵。他不让别人看,说是蚕蛾怕光。过了一个月,

纸箱里散发出一股怪味,接着传出来嗡嗡声。声音越来越大,

好像是有一百架飞机在起飞似的。三哥撅着屁股从床底捧出纸

箱,我立一旁伸脖观看。三哥小心翼翼打开箱盖。一股奇臭扑

面而来,“轰”的,纸箱飞出一群硕大的红头苍蝇,漫天蔽地。



注视着这些小生命的成长,我还没有能够去思索生命的意义。又过了几十年后,我吟咏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留却人间卸风寒”的诗句,我就会生起一些感慨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734评论 6 50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931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133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532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585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462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26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15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87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92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19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35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237评论 3 3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55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83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048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864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VV行进中的鲤鱼 文字记生活V眼看世界 人生就是旅途,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带上眼睛看世界,带着心观察生活,带着相...
    VV行进中的鲤鱼阅读 688评论 2 4
  • 文/图 晚来秋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新叶尚未著柳条,却已缀桑枝。春天是从郊野苏醒的。 前几日,在农舍外见到一...
    晚来秋在简书阅读 513评论 6 20
  • (2)豆蔻年华——养蚕记 春草二哥先前又被爸爸狠狠得教训了,全是语言性的攻击,竟把二哥张小伟说的眼泪直掉。最后他还...
    张春草阅读 485评论 4 6
  • 第一章:我的奶奶 奶奶这一辈子命很苦,她是属羊的,她说属羊的女人命苦。奶奶8岁时妈就死了,爹娶了后妈待她很不好...
    梦乡无限阅读 1,684评论 0 4
  • 鸟鸣桑椹熟 文|江燕 阳历五六月是豫西南桑葚成熟的时节,乡间村口随便走走,总能发现几棵或高或低枝枝叉叉的老桑树,不...
    湍河故事阅读 63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