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空前地重视,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专门的教学要求其中7-9年级必背的优秀篇目就有61篇,而《蒹葭》作为九年级下册最后课的最后一首诗,也是有独特的含义。在本学期末,我领着学生共同学习了《蒹葭》。
一、厚积薄发,积累知识
一首优秀的古诗文,令人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赋予着独特的时代文化。正式进入学习前,先引领学生了解《诗经》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和基础知识。《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这些主要出自国风中的美妙诗篇,或以轻松欢快的笔调表现爱情的甜美,或以生动写实的笔法描绘周代婚恋的习俗,有的以缠绵悱惻的情致表现男女自由恋爱受阻后的复杂杂心理,有的则吐露弃妇在夫妻离异后的种种哀怨。这些作品,往往以美妙的文字与和谐的音律,将劳动生活与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委屈尽情地表现出来,成为艺术精品。
《蒹葭》属于秦风。周周孝王时,秦之祖先非子受封于秦谷。平王东迁时,秦襄王因出兵护送有功,有得到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秦地包括现在映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秦风”本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但《蒹葭》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二、多样朗读,模糊翻译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而《蒹葭》运用重章叠句手法,八句为一章,每章只变更个别字,读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因此朗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是朗读方式多样化,通过过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分章读等,学生逐步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其次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轻音、节奏舒缓急切、停顿等,学生更了解诗歌情感。
《蒹葭》一诗,晨晨雾朦胧,芦苇飘扬,这些优美的景色,在心中荡漾爱意的恋人眼中,更多了一层温馨与幽怨,诗中意境极为优美,不适合一字一句直白地翻译,更好的方式是在朗读地过程中,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在脑海想象构思、形成一幅画面:一个长发及肩、衣着素雅、形体优美、举止优雅女子,遗世独立般站在芦苇荡中,充满满爱意微笑看着远处的男子,而男子望着远处的“窈窕淑女”,即使路途艰险也依然值得苦苦追寻。学生模糊翻译后后,出示名家余冠英的解读: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稻。心上人儿她在哪,人丿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初读感受,大胆表达
《蒹葭》一诗文字简单,内容单纯,全诗总三章九十九字,每章只更改个别字,而诗歌透露出来的内容和主旨却极丰富。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说都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在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在借怀友讽刺秦襄王不能礼贤下士,致使闲士隐居,不愿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们细味诗意,况且伊人是男是女难于判定,断定为讽刺诗也更无根据。于是,把伊人幻化为作者所中意并热爱的人,不论及男女之别或许更好;把“伊人”的含义无限放大,又可以理解为一切美好的、值得追求的事物。
学生模糊翻译诗歌后,对诗歌内容、主旨有初步基础了解,所以此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初读的感受。现阶段的水平,大多学生只能解读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优美,回答大概分为这几类:“诗歌没有刻画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但对于主人公执着追求‘伊人’的形象却清晰可感”、“只写了追求‘伊人’之难,但结果如何,诗歌却没有告诉我们”“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直接写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但整首诗却都洋溢着浓浓的思念之情”、“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等,学生解读很到位,适当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伊人”进行更深刻的解读,因此设置一个问题“读完本诗,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伊人”的?”学生立刻知道“伊人”不仅仅指“所爱的女子”,诗中并没有特指是男性还是女性,“伊人”应该是指“所爱的人”而“所爱的”是不是特指人?更是一切美好、值得追求的事物。
四、写法研究,积累知识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蒹葭》的研究文字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它的形式手法。很多书中,对对《诗经》中的“兴”的手法兼有写景叙事功能作了详细解释,最典型的一例是这样的:“《蒹葭》第一章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作者在一个深秋的早晨,看见河滨芦苇上的露珠凝结为霜,触动了他思念伊人的情绪。第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睎’,‘未睎’二字表现作者追寻伊人从清早到日出。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说明这时阳光普照,白露尚未退尽,而芦苇的上面已不被霜露覆盖,显出众多的形态。可见诗的三章兴句,都兼刻划了诗人追寻伊人的时地,为全诗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滨不同的背景;即景生情,描写了作者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越发迫切的心情。”由此得出后文结论:“正是“兴”的使用创造出如此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并使之得以充分展现。”
但是读诗也不能一味地将“兴”的表现手法生搬硬套到每一首诗歌中,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读出自我,读出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吧。一节课下来,学生大多沉浸在优美的旋律和浓浓的情思中,但古诗词教学难度大,也是我的薄弱版块,所以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蒹葭》意境优美,场景朦胧,学生完全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也因我本身水平有限,很难营造优美的语言环境。我会不断地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引领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感受古诗词的美妙意境,相信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充满魅力,闪烁出其耀眼的光芒。
(文:语文科组王晓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