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这大半年的教学经历,有时候觉得我和学生的相处很难算得上是教书育人中的感人故事。
时间过的很快,我由一名学生转换到一名教师,一年时间,我由不适应到适应,从满怀希望进入校园到如今偶尔觉得很无奈。刚工作的我,拿着从“有效教学决策”里摘抄的“第一次上课教师应该如何做?”,紧按步骤进行自我介绍、提出规则和期望,看着小学生们天真活泼的身影,对工作有着些许期待,内心想着“天哪他们怎么这么可爱”,刚开学时,又适逢教师节,这是我的第一个教师节,收到孩子们的鲜花和贺卡时,我的内心满是幸福的感觉。我还记得贺卡上写着“很高兴成为您的学生,我一定在这两年内听从您的教导.”
然而,当我真正去深入工作的时候发现一切并不是如象牙塔般美好。曾经写着“我一定好好听从您的教导”的学生,也调皮的很,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网上说“老师这个职业就像是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畅游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上岸了!然后老师还得返回,一个一个去捞,有的昨天捞上来今天又掉下去了还得捞,更惊恐的是还有些往回游”这并不是段子而是我生活的真实的写照。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阶段,我在暴躁和易怒的边缘游走,有时候我想着放弃,有时候我又想,这就像是浅水洼里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无法回到大海,虽然他们离回大海的的距离很近。但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这些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很快都会干死的。但我发现水洼里有几百条上千条的小鱼,困难重重,但就像小男孩所说,这些被扔进大海的小鱼都会在乎的。我想着如何去拯救小鱼,虽然我救不了成千上万条小鱼,但我希望:因为我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我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永远不要放弃!我一直告诫自己: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
我们班的刺头学生有很多,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的学生调皮,不懂事,他们个性张扬、叛逆,他们厌学,他们时常犯些小错误,以至于我一想到他们就有点头疼,叶奥杰就是其中的一个,三八妇女节的时候,调皮的他送来一张贺卡,贺卡中描写道“老师,我是您眼中的坏孩子,上课讲话,下课不做作业,字也写的不好,让您生气,我想我要上课听讲,做完作业,不让您生气。”,贺卡中他的描述说明他对自己其实非常有自知之明,但他也好像做了一些表率,有一颗想要进步的心,这个开头让我异常难受,新课程改革后的学生观提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不成熟的人,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曾经翻来覆去的背过,这些话也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头脑里,但是我却将理论没有运用于实践中来,常常将孩子没有当作孩子看待,现在看来,孩子是容许他犯错误的,只要能改正,都是好孩子。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他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
刚接触工作时,整个人都很严肃,有一天结束一个工作任务时,心情非常轻松的去带学生们去大课间活动,结果学生们突然都问“老师今天怎么了吗”我异常的惊讶,询问孩子们后他们说“老师你笑得这么开心是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突然意识到在和学生的相处中,过于严肃也不是一件好事,在与学生的相处中需要严慈相济,“严”为良师,“慈”为益友,严慈相济中,才会有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和帮助,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尊敬与信任,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育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甘露,爱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创造激情,让所有学生都抬头走路,以此造就学生完美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自尊自信、求知欲望和创作灵感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的倍加呵护。
在与学生相处的大半年里,教学相长是我最大的感受,教师自身的“教”与“学”都非常重要,不仅用于教学上,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通过与学生交往,促进自己在教学以及生活态度上的改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缓慢而优雅的成长,和学生一起踏实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