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微信群里的信息已经很多都没有翻阅,昨晚打开一看,排山倒海的信息,其中小灶群正在讨论“入群以来,谁是对你影响(帮助或者带给你思考最多的人?为什么?”
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名字,当然最多提起的还是那么几个重复的名字,牛牛的Annie、Lisa、雪清、付华、王超、Ameizeng、小刚、Zee、赵艳燕、Octavia、丁善娟等等,无一例外,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善于分享,乐于帮助,勇于行动。
他们是一群一直持续给大家提供一些正能量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且自己也有在坚持做一些事的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同学:微微的微笑。一开始,她只是跟大家说话讨论,点评文章,然后她自己开始在简书上面更文,已经坚持了好几篇,并且英语群里每天坚持一句的人也有她。认真、努力、实在,从一个在路边默默鼓掌的人再到自己敢于登上舞台去表演的人,她真的有开始有在做一些事情。
很多时候,点评别人可能会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真的自己敢于开始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并且坚持去做的人很少,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其实出乎我的意料,也有人提起我的名字,我又为他们做了什么呢?
Lisa想建立一个猫友英语群,因为我也是英语出身,我私下跟她说不要在群里一个个询问,可以先拉我生成二维码丢到大群里,那些有兴趣的人自然就会参加。
最开始的时候,Lisa说除了豆豆掌门跟小刚老师,还有谁愿意把这个群维护好呢?结果我在群里的表现就是除了最开始发表了一通关于口音的看法之后,基本上销声匿迹。
英语群里除了Lisa每天一句英语之外,还有Octavia也会翻译我们的晨读资料,而我,别说维护了,我连最基本的积极参与都没有做到。
雪清建立的读书群,我在群里说,我不每天打卡,我看完一本书之后写好读书笔记再和他们分享。结果除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再无下文。我看到赵艳燕那么认真地用表格统计大家读书的情况,只能是心生愧疚。
为什么我的第二篇读书笔记迟迟没有出炉,写过这样系统的读书笔记之后才发现这事没有我想象中的容易,所以就畏难导致自打嘴巴,读书笔记一直在难产,感觉像是怀了个哪吒。
还有牛牛的打卡群,悦淇的早起群,我就是那个长期潜水的人。
也曾经讨论过在一个微信群里哪些行为分别被人喜欢和讨厌,受人喜欢的无非是红包、分享和帮助,遭人讨厌的就是潜水、广告和无意义的刷屏。
我看着这些大项对照过自身,发现讨厌和喜欢真的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界限。
比如说我写了一篇文章发送到群里,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分享,有的人会认为只是广告;又或者说你就你所熟知的一个领域作出了某些说明,有人认为这是指点帮助,有人认为这是好为人师,真是迷之纠结。
进入一个微信群,我们想得到什么?我们又可以付出什么?
付出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是一种得到。
上周,另一个微信写作群里的大贝姐安排我值班,上周应该是我全年最忙的时候,可是大贝已经在群里@过我了。我问她怎么选择了我,她说因为看我可靠,为了这份信任,我也不能拒绝呀,再加上其实这个事情并不是很多。
表面上看,是我为写作群统计付出了少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实际上我得到的真的比这个多很多。其他的且不说,大贝评价我办事可靠,我挺沾沾自喜,这代表我得到了一个人的认可,满满的成就感有木有?
写作群里坚持日更的李添说,最好的状态,不是竞争,而是相互敬仰。同行相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病,最了解自己的往往反而是对手,我们轻视跟我们一样的同行,何尝在轻视我们自己?
佛印观东坡是佛,因为心中有佛,反之亦然。
最能跟我们引起共鸣的是什么人,是跟我们有一样话题的人。当我们在群里付出和分享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释放着一种信号,吸引同好,你会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当你的身边聚集了一堆人的时候,你的影响力就形成了,品牌效应也就此而生。
有了影响力,其他许多你意想不到的好处也会接踵而来。所以你的付出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呢?
严格来说,我是一个很愿意待在自己舒适区的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我们应该主动走出舒适区,积极挑战,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前些天群里热议“逃离北上广”话题,我说:
没有去过,何来的逃离?我不喜欢北上广拥挤的人群,想到挤地铁就会觉得害怕紧张,从来也没有想去过,只有身处其中有过经历的人才有发言权,其他人的都只是看法。
我就是那只温水煮的青蛙,坐井观天觉得很舒服,偶尔无聊了爬出井外,看看大家玩得热闹我就会觉得很有趣了。
我不是那个单纯坐在路边给大家默默鼓掌的人,也不是那个仅仅乐于分享表演自己的人。想热闹我就出来闹腾几句,想安静我就自己默默潜水,我所有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想做,我认为应该做,所有这一切让我觉得很舒服。
希望没有引起他人的不适,如果有,请告诉我,但我不承诺一定会改。
温水煮久了,青蛙待得很舒适,已经不想再蹦跶了。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偶尔弄点活水来,让水不至于太烫也不至于太冷。人太冷漠了,怕热血冰冻;鸡血打多了,又怕血管爆裂。
演员和观众,不要只选择一个角色:演员做累了,不如安静看看别人的表现;观众待烦了,不如上台也给大家唱个小曲。但愿你永远可以学习别人,但愿你可以一直分享自己。
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观众,我们都在其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