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省出抑郁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本来就是个喜欢沉思、内向型的人,最好适当调整一下。不要“省”得太多。尤其是女孩,这种习惯可能会培养“反刍思维”,让个体容易陷入抑郁。

抑郁在当今社会已经像“感冒”一样,成了一种习惯病。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没有经历过抑郁体验的人。

容易抑郁的人有哪些特点?

研究者(Kellough et al., 2008)让抑郁症患者和非抑郁症患者戴上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可以跟踪他们眼球的转动轨迹。最后发现,在给他们看一些图片的时候,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时候注视的是有悲伤情绪的图片。说明,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消极信息上。

另一个研究(Nolen-Hoeksema, 2002 ; Nolen-Hoeksema et al., 1999)对比了男性和女性在经历消极情绪后的反应风格,最后发现,女性经历消极事件后会反复去想事件的原因、意义;而男性则在事件之后会迅速投入到其它事情里从而使抑郁情绪分散。这个研究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夫妻吵架后男的睡一觉就没事了,女的很久都缓不过来。

女性更容易对事件进行大量的“反刍思维”(rumination),从而让女性更容易抑郁。

后来,研究人员对一千多名10-17岁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Jose & Brown, 2008)发现,在低龄时期,男孩和女孩在经历消极事件后的差异不大。但12岁后(青春期)女孩和男孩的差异迅速变大,女孩更容易进行大量的“反刍思维”。这项研究同时调查了反刍思维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越是进行反刍思维越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

过多进行反刍思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容易面临抑郁的风险。抑郁在女性身上更容易发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更容易进行反刍思维。

所以,有时候做一个“心大”的人,未尝不是件好事。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能本身没有太多“意义”,不值得过多反省。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些研究结果给家长们的启发是,对于比较影响情绪的事,家长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像复读机一样反复去讲,这种习惯不仅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情,也可能更容易让孩子学会这种模式(反刍思维),从而让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抑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